当前位置:主页 > 财经报道 > 财经新闻 >

下半年经济如何发力:重心转向扩大有效需求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20年07月28日

多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表示,下半年宏观政策重心需要从供给端加快复工复产、畅通供应链,逐步转向扩大国内有效需求。

二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回升至3.2%,摆脱了一季度负增长的态势。亮眼的经济表现,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

每到年中,按照惯例,一场重要的经济工作会议将召开,为下半年经济工作定下基调。近年来,中央政治局均在7月下旬召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

多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表示,下半年宏观政策重心需要从供给端加快复工复产、畅通供应链,逐步转向扩大国内有效需求。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保住市场主体,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经济韧性与挑战同在

随着我国科学统筹疫情常态化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二季度GDP 增速由负转正,同比增长3.2%,扭转了一季度下降6.8%的局面,主要经济指标呈现明显边际改善,显示出我国经济强大的韧性与抗风险能力。

关于下半年经济走势,多家机构预测乐观,认为在国内疫情影响持续减弱、宏观政策全面发力、市场预期不断改善的情况下,经济复苏进程将明显加快,全年经济增速有望达到3%左右。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刘哲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二季度宏观投资、消费、出口,与微观工业企业用电量、耗煤量等数据相互印证,经济边际向好的趋势得到确认,同时,也有一些结构性问题需要关注。

刘哲分析,消费的恢复相较于供给更为缓慢;相较于基建地产,制造业投资恢复更为缓慢;相较于政府主导型项目,民间投资的恢复仍相对缓慢;相较于大中企业,小企业的经营仍相对困难,信心和预期有待进一步提升;相较于工业,服务业恢复更为缓慢。

中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军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前经济修复面临的最主要问题还是国内有效需求不足,进而导致未来经济复苏的内生动力疲弱。此外,中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群体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困局因疫情影响仍将较长时期存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也是下半年经济运行的风险之一,例如一些地缘政治风险在上升,将干扰经济运行,对经济修复的斜率形成一定的阻力。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世界经济下行风险,但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超大规模经济优势奠定长期发展基础,我国经济发展存在巨大韧性和潜力。经济的回旋余地仍然巨大,增长动力依然强劲,未来将持续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第一财经分析,中国经济在疫情的严重冲击之下,保持了一个比较明显的持续恢复回升的态势。下半年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还是相当严峻的,一定要建立一个底线思维,要以我为主,要考虑在一个更加动荡更加不确定、不稳定的世界经济环境当中来谋求中国的发展。

提振内需

疫情之下,国内消费受到明显冲击,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在疫情最严重的1~2月份一度下滑至-20.5%。伴随着第二季度疫情防控得到阶段性好转,国内生产恢复,消费重启。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市场销售逐步改善,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256亿元,同比下降11.4%。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526亿元,同比下降1.8%,降幅比5月份收窄1个百分点。

尽管近两个月中国消费已经出现反弹态势,但结合线上消费数据可以发现,当前消费反弹仍存在一些“不平衡”特征,低线级城市、部分中西部省份以及低收入群体受疫情冲击更为明显,当前消费恢复相对迟缓。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7月16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处于下降区间,说明目前消费恢复还是面临着制约,尤其是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一些聚集性、接触性的消费活动仍受到一定制约,所以目前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还处于恢复增长的态势当中。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长是正的,但实际下降1.3%,所以扩大消费还要下更大气力。

张立群对第一财经表示,从下半年的经济工作来看,最重要的是要落实好扩大内需战略,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上进一步形成合力,把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进一步充分释放出来。

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的第一引擎,2019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7.8%。当前海外疫情蔓延,中国主要商品出口明显回落,外需疲软前景之下,内需更是成为支持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消费一词被提及13次,热度位列“三驾马车”之首,“扩大内需”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工作的重点。

刘哲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下半年经济将从“快衰退”、“强反弹”进入到“稳恢复”阶段。下半年的主要风险来自于经济恢复的非均衡性,比如消费恢复相较于供给更为缓慢。经济恢复的节奏和力度更多地取决于结构性特征的再平衡、供需“温差”的再平衡,需要需求与供给的同步复苏、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财政政策的带动作用以及市场主体活力的激发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近日在媒体上表示,要避免经济陷入需求趋弱、库存增加、供给扩张放慢的循环,宏观政策重心需要从供给端加快复工复产、畅通供应链,逐步转向扩大国内有效需求。

王一鸣表示,下半年扩大内需要着力在提振消费需求上采取更多措施,通过稳就业、保民生,加大对低收入家庭的补贴和消费刺激政策,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并加快餐饮、商场、文化、旅游等生活服务业复商复市,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推动消费需求加快回升。

保市场主体

市场经济之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非凡,在如今后疫情时代的经济恢复时期,企业的表现尤为关键。

保市场主体是政府“六保”工作之一,近日中央召开的企业家座谈会释放出保市场主体的最强音。

7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强调,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我国很多市场主体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要千方百计把市场主体保护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推动企业发挥更大作用实现更大发展,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力量。

上述会议指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使广大市场主体不仅能够正常生存,而且能够实现更大发展。一要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二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三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四要高度重视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表示,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活则市场经济兴,企业的改革一直是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对于中国民营企业,建立完善的现代治理体系是当务之急。同时,还要加强契约精神的引导,鼓励民营企业诚信守法,防止民营企业的信用“软约束”和金融机构“不敢贷”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国有企业,则应尽快完善激励机制,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7月23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小企业是保护生产力的主力军,是稳就业的主要渠道,是保产业链稳定的重要环节,也是保市场主体的关键。能不能保住中小企业,切实关系到我们能不能保证整个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资金链断裂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工信部进一步加大了清欠和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力度,上半年已清偿政府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业无分歧账款827亿元,清偿进度达到了49.5%,基本上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各地对500万以下的无分歧欠款已经全部清零。

为加强防止拖欠长效机制建设,7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把整个清欠工作纳入了法治化治理的轨道,成为依法预防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款项问题的一项重要制度保证。

随着各项惠企政策落地生效,中小企业克服疫情影响,加快恢复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小企业运行明显回暖,上半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生产降幅比一季度收窄10.3个百分点,前5个月利润降幅比一季度收窄21.7个百分点。

此外,好的营商环境也是保市场主体的基础。黄志凌表示,中央和地方政府应当继续推进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市场机制的直接干预。中央政府要强化机制建设,落实各项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地方政府要维护良好的营商环境,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投资,做好企业的各项服务工作。


  • (2022-07-05 08:33:14)
    央行:开展香港与内地利率互换市场互联互通... [详细]
  • (2022-06-21 17:21:47)
    “垂直城市”,“横向”生长!在这里,看见... [详细]
-->

主办:青岛市民营中小企业家互助协会承办:青岛市民营中小企业家互助协会鲁ICP备19061273号Copyright © 青岛市民营中小企业家互助协会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法律顾问:山东中威永丰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山东中威永丰企业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