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创富/英杰 > 商界英杰 >

百洋医药集团董事长付钢:创新驱动,开启企业发展第三个十年

来源:青岛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17日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

不少人好奇付钢这几年都在“忙活啥”。

作为百洋医药集团创始人,付钢在企业家群体中绝对属于“能折腾”的那一类。医学专业毕业的他,曾经做过医生、药企高管。由于“总想做点不一样的事儿”,2005年付钢与伙伴共同创办百洋医药集团。从打造品牌产品,到在国内率先探索搭建第三方商业化平台,付钢带领百洋成为我国医药行业持续发展进程中不断涌现出的“新物种”之一。

但这两年,付钢似乎有些淡出公众视野了。除了偶尔出现在合作签约的“官宣”中,其他时候外界几乎难见其身影。

“大部分时间都在看项目,三年差不多看了七八百个项目。”在百洋今年新启用的青岛总部大楼,付钢给出了回答,“过去三年,百洋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投资了一批原创性创新药和医疗器械项目,并发起创新基金。即将开启的第三个十年,百洋将重点转向创新驱动,聚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医疗器械及基础研究平台开发。”

这是百洋又一次新的“冒险”,却也是付钢在创立百洋之初就在心中暗自立下并为之努力的目标。付钢说,前两个十年的发展让百洋有了源源不断的盈利能力,这是百洋大步迈向新阶段的最大底气。

因此,在付钢看来,步步为营应该是企业家创新开拓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和冒险需要基于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而非不计后果地盲目蛮干。”付钢说,这是百洋自成立以来从未出现过亏损的原因,也将是百洋未来发展始终坚守的底线。

加码源头创新

与所有其他行业一样,中国医药行业也经历了从跟随模仿到自主创新的发展过程。一直在医药行业摸爬滚打的付钢,从最初就知道未来中国医药行业的商业逻辑,一定会围绕创新展开。百洋要做的,就是从中发现属于自己的商业机会,并根据行业发展规律灵活调整资源配置。

当前,中国医药行业加速步入源头创新阶段。在付钢看来,能够帮助源头创新研发加快培育孵化,走通产业化与商业化道路的创新生态成为刚需。

“源头创新需要多个领域的高度协作。先是生物学发现,揭示疾病的因果规律并锁定靶点;然后是生物工程学,实现大分子、小分子的结构设计,并通过设备支持研发;随后是临床医学,提供组织样本和验证研究结果,同时反馈真实的医疗场景需求;如今还增加了计算科学,通过AI药物设计等技术提高研发效率。没有哪个创新团队能够擅长所有这些。”付钢说,与此同时,中国目前仍然较为分散的医疗资源也不能完全适应源头创新,需要通过资源整合加以解决。

过去的近二十年,百洋搭建了较为成熟的医药行业第三方商业化平台,助推一大批药品更快导入市场实现商业价值,同时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制造能力,因此有了支持源头创新的资源积累和经验积累。当前百洋将产业布局加快向产业链更上游的科技创新领域延伸,构建“投资源头创新—生产—商业化”创新落地的闭环成为水到渠成的选择。

付钢认为,“产业投资人”的定位是这个生态闭环真正释放价值的关键。“除了给钱,更重要的是给资源。”他说,从研发到生产再到商业化运营,每个阶段百洋都会提供支持。

百洋展厅,百洋投资孵化创新项目一一陈列:中国首个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已在美国完成首例临床植入;全球首个用于SPECT显像的广谱肿瘤显像药物,目前已被CDE纳入优先审评通道,即将上市;拥有国内首个4π(全周球面)放疗技术专利的最新一代X波段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已于年内完成型检,即将启动临床……大量“首个”“首创”“唯一”“first-in-class”等限定词以及明确的落地应用前景从侧面印证了付钢的产业投资人理念。

百洋专注于投资高潜力的早期项目,如何管控风险是一门学问。依托在医药领域的丰富经验,百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每周,百洋都会召开科研论证会,并进行多学科联合评估,百洋内部称之为“六科会诊”。每周的会议付钢都会参加,“我是‘科主任’,做最后把关。”他说。

这套体系确保了百洋投资的审慎性和精准性。这两年,百洋每年评估的项目大约有200至300个,但最终投资的仅有2至3个。这样的过会率在投资界是极低的。

目前,百洋已与北京大学医学部、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苏州系统所、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等多个国家级科研院校展开密切合作,推动若干医疗创新项目转化落地;与北京大学医学部合作共建“核医学分子影像”联合实验室、“器官芯片暨3D疾病模型”联合实验室、“动脉粥样硬化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与阜外医院合作建立“心肌修复与再生药物”联合研发中心,与宣武医院共建“神经网络疾病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胸部疾病联合实验室,开展医学前沿领域研究。此外,也已在全磁悬浮人工心脏、大型放疗设备、核医学SPECT/CT、超声用电磁定位导航设备、抗肝纤维化创新药、抗肿瘤创新药、骨再生创新药等创新领域取得积极进展。

加速国际化

加码科技创新的同时,百洋也将目光瞄向国际化。

付钢预判,抓住全球化趋势带来的机遇,加速国际化,一定是百洋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路径。“全球化企业,更具发展韧性。”付钢说。

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正步入出海的新阶段。付钢表示,中国具备工程师红利、研发效率和成本等优势,这将使科技创新成为未来20年推动生命科学领域跃升的重要动力,也为中国医药企业迈向国际市场提供了机遇。

近日在上海举行的2024中国医药工业发展大会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数量首次超过许可引进(License in)数量,总金额达到419.6亿美元,凸显出我国创新药研发实力的大幅提升,在全球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

百洋在海外建立销售网络的规划已在路上,计划将国内生产的创新药和创新医疗设备通过海外渠道推向全球。同时,百洋将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的国际化输出,提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和价值创造能力。

“目标在下一个十年内,有相当一部分利润来自海外市场。”付钢说。

近日,百洋投资孵化的人工心脏企业同心医疗在美国完成了全磁悬浮人工心脏临床试验首例植入。这是我国首个获得FDA批准,进入美国临床试验的原创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也是百洋投资孵化的创新项目走向海外市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外,百洋还将持续提升研发和生产能力,以国际化标准开展研发和生产,持续推进全球化合作。今年,百洋与诞生于硅谷的放射外科手术机器人企业ZAP Surgical达成涵盖股权投资、规模化生产和商业化推广的全面合作,就是百洋的一次重要布局。

通过合作,将加速推进ZAP的创新产品从技术研发、规模化生产到市场推广的全链条进程,在中国市场实现更快落地和更广泛应用。同时,ZAP也可以为百洋医药的大型医疗器械全球化销售提供渠道支持。

以制度传承发展

致力于长期主义发展的企业,或迟或早都会面临传承接班的问题。

付钢不认同企业发展依赖某一个人的模式。在他看来,这种模式风险太大。

“企业的传承应该是制度的延续,不管未来是谁领导企业,都能在这套机制下有序运转。”他表示,企业本质上是一种契约关系,不同的生产要素为了各自的利益形成合作。这种契约关系如果要素完整、设计合理,企业就能发展壮大;如果契约关系失衡或要素缺失,就像汽车少了零件,难以正常运转。“对于百洋来说,最重要的是一套完善的机制和制度体系,这是百洋发展的核心和本质。”

创立百洋以来,付钢就按照这样的逻辑来推进企业管理,构建以生态型组织为核心的运行机制。

与传统“金字塔形”企业不同,百洋通过合伙人机制明确责任和收益边界,充分释放个人能动性。生态型组织的灵活性使百洋能够在机会来临时迅速集结资源,在机会过去后则回归各自主体的灵活适应性。这种生态理念贯穿了百洋20年的发展历程,也是企业高速成长的重要原因。

这套规则不依赖于某一个人,而是靠整个团队的协同运作。“我个人也无法单独完成任何事情,这些年百洋的发展依赖于集体的力量。”付钢说,从数据来看,百洋20年工龄以上员工已有300多名,10年工龄以上员工也有1000多名。“这种生态型团队模式,赋予了百洋强大的韧性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也使百洋避免了对家族化管理的依赖。不管企业未来是谁领导,都能在这套机制下有序运转。”

启航新的十年,付钢知道百洋面临的挑战还有很多,但他坚信“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正在加速成长的百洋一定会在中国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的浪潮中,开辟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主办:青岛市民营中小企业家互助协会承办:青岛市民营中小企业家互助协会鲁ICP备19061273号Copyright © 青岛市民营中小企业家互助协会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法律顾问:山东中威永丰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山东中威永丰企业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