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议政调研 > 理论动态 >

【孔汉学苑】人性向善,水犹就下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20年06月22日

与尔同行,与有荣焉

成一环境


三字经中,有“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但对于“人之初性如何”这件事,先秦诸子百家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理念进行解释,其中争论比较多的,或者是人们认知比较广的是两种,一种是孟子主张的人性向善,另一种则是荀子主张的人性向恶。


这两者认知更多的则是以孟子主张的“人之初性本善”的知名度最广,孟子认为,人诞生之初是善良的,而之所以会有坏人,会有作恶的人,并不是人的天性就是如此,而是因为环境造就了这个人的性格影响了这个人的行为,最终导致他一个好人变成了坏人,让他从善良走向了邪恶,这也就是所谓的逼良为娼。


孟子“人性本善”为儒家“仁义道德”提供依据


对于这种观点,很多历史学家们认为他为儒家主张的“仁义道德”提供了人性的依据,本篇文章重点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孟子的人性向善论,到底是如何为仁义道德提供人性依据的?同时来分析一下这种观点存在着怎样的漏洞,又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

人性具有社会性,不能单独而论

要了解孟子的“人性向善论”的具体含义,我们需要知道两点,第一点是,人性单独而论没有任何意义!我们很多人理解的人性,是人天生所拥有的性格特点或者行为特点,但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来讲,单纯的先天性格并没有任何用处。


人是社会的主体,同样人也是以社会为生存依靠的,一个人的生存不可能仅有先天条件所决定,还受环境的影响非常之深远,这就好比我们去讨论一种颜色,白羽毛是白的,白雪是白的,白玉也是白的,但白羽毛、白雪和白玉的白是一种白吗?

 

当我们抽象认为时,这三种颜色确实是一样的,但这三种物质本身相同吗?既然它们不相同,那么我们单纯去讨论“白”这种颜色又有什么意义呢?讨论人性也是如此,如果说人的天性是天生的行为和性格,那么人诞生到这个世界上无非也就是吃东西,生孩子等等几种行为。

 

但这些行为并非只有人才拥有动物同样拥有,可是我们能说,动物的天性就是人的天性吗?当然也是不能的,既然不能,那说明我们无法单纯地去讨论人的天性,无法说人性本身是什么样子的只能说人性往什么样的方向偏移,由此才有了孟子的观点。也就是所谓的人性向善,是所谓的抽象人性无意义。


告子认为:人性本无善恶,孟子具体认为“人性向善”


而了解了这一方面,我们再来看第二点:孟子,为什么认为人性向善?他是以什么论点来进行分析的?对于这一点,我们通过孟子与告子之间的辩论来进行分析。很多人对于告子这个人并不是非常熟悉,但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性问题的人就是告子。



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没有什么善与不善,它就像是水一样,水存在一个容器当中,容器的东边出现了裂痕就往东边流淌,容器的西边出现了裂痕就往西边流淌,这本身并不是水的问题,这就是著名的争论千年的孟子的性善论,“人性善论,水犹就下”。

对于人而言也是如此,有什么善恶之分呢?但孟子不这样认为,孟子认为,水在流淌的过程中却是无所谓东西,但却有所谓上下,对于水而言,向下流淌是它的天性,所以孟子曾说“水无有不下”,而既然水有自身的天性,对于人也是如此。

 

因而孟子说“人无有不善”,也就是所谓的水性向下而人性向善。至此,孟子的观点已经非常清楚了,他主张不要单独的去分析人性,抽象地看待人性的时候没有任何意义,而是要去分析人性本身的趋向,而对于这一点,孟子认为人性向善。


王道思想主张以“仁义道德”约束天下


了解了“人性向善”就不难以理解,为什么很多人说孟子的观点为儒家的仁义道德提供了人性依据了。既然人性向善,那么人来到世界上本身就有向“道德”和“善良”趋近的天性,人类也就可以通过道德来约束了。



这是孟子对于儒家学术的最大贡献,体现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是他的王道思想。王道思想主张以“仁义道德”来约束天下人,不主张硬性的规则,因为本身人的性格特点足以论证道德的作用。对于危害社会的人也并非是人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环境的问题改造了本来善良的人。


社会安定发展促使“人性向善”,从而解决社会矛盾


那么当君主以道德来治理天下的时候,当君主实施仁政的时候,对于社会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改造作用,因为王道的政治观点,就是从百姓的养、生、丧、死等方面出发的。那个时代的平民百姓其实没有太大的生活追求,如果养、生、丧、死等无憾,那么社会矛盾就会降低,国家发展也就会趋于稳定,自然也就能营造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

 

而环境的安定是人发展过程中的最大影响因素,解决了这一因素,人本性中的向善就会发挥出来,也就是说没有了环境的影响,人就不会作恶,社会矛盾问题也就得到了改善;这就是孟子观点的核心。


这一观点对于儒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他丰富且完善孔子的主张,将王道的政治统治方式丰富了起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儒家体系,几乎表明了发展中的需求以及对于人所造成的不确定性的应对方式。

燕国、魏国王道政治暴露出孟子观点的缺陷

这种主张是战国时代的燕国和后期的魏国所重点依靠的;但历史事实告诉我们,依靠这一观点进行发展的燕国和魏国,并没有获得最终的胜利,也就表明孟子的这种观点本身是有问题的,也是有矛盾的。那么矛盾点又在什么地方呢?

“人性本善”,“我固有之”

其一,孟子主张“人性向善”,但是这种向上的可能性是从哪里来的呢?孟子曾说过一句话,叫做“我固有之”,我固有之的意思可以解释为本来就拥有,可本来就拥有的与告子所说的天性又有什么区别呢?不依旧是先天存在的吗?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的原因,孟子虽然并不支持对于人性的抽象讨论,也认为单独讨论人性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但孟子却没有将自己主张的“向善论”打造一个基础,没有表明向善的可能性来源于何方?



所以,“向善”的可能性,就被很多人自然而然地认为是本来存在的,而本来存在又与人性本善有什么区别呢?所以说,孟子本身解决不了,以何为本,又从何而来的问题?这也就引发了第二个矛盾点。

人向善,却受环境影响


孟子说人的向善就像是水的向下一样是一种趋势,也是人本能的一种选择,但竟然如此人又为什么会有人作恶呢?孟子的答案是因为环境和条件的影响,也就是我们上面说到的逼良为娼。

 

对此,孟子还举了一个例子:收成多的年代里人大多会懒惰,灾害多的年代里人大多会强横,这是一个社会现实,但我们能说人天生就懒惰,天生就强横吗?当然不能,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懒惰而又强横的人?就是因为环境和条件的影响,收成一多人就会懈怠,就会表现出懒惰,而灾害频发的年代里,大家生存都是问题,有谁还顾得上道德呢?所以人大多数会霸道。

 

这就好比水,虽然原本是往低处流的,但如果我们把它堵起来,水照样可以上山;这就是所谓的激而行之,可使在山;但是我们能说水的本性就是向上吗?所以,孟子说发展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点是由环境和条件所导致,这句话的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漏洞。


我们知道一个人生存的环境和条件,有自然决定的,同样也有人为决定的,而根据多年的发展经验,人为的影响条件往往比自然的影响条件对于一个人来说更为严重,可是既然人心向善,那又为什么会创造出一种逼良为娼的环境和条件呢?这一点,孟子也解答不了,所以,儒家的观点是值得我们仔细考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王道政策在战国时代行不通的原因。

战国时代,天下大争,不适合“人性向善”


首先,战国时代是一个天下大乱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存在着逼良为娼的环境条件,而这种环境条件本身所诞生的原因,就是人本性当中的欲望,诸侯王因为实力的做大而产生了架空周天子的想法,随着各大诸侯国的权力欲望不断膨胀,周天子对诸侯国的控制权越来越低,最终导致了战争的频繁爆发。


所以,战国时代之所以会到来的原因还有因为“人”,因为人的欲望和对于权力的痴迷,既如此,孟子所言的“人性向善”,就不是能够一概而论的观点,它或许能够形容一部分人,但绝对形容不了大多数人,而既然形容不了大多数人,那么对于社会来讲,这种观点就很难以立足。



仁义道德能成为恶人作恶的手段

其次,孟子的观念太过于讲究“仁义道德”,他在主张人性向善的时候,从本意上来看,孟子主观的认为人都有向善的可能,或者说人都有向善的条件。但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都能达到这样要求,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着对于善良的追逐。

 

我们说,道理只能跟讲道理的人来讲,善良也只能跟善良的人来论,对于不存在向善基础的人来说,“仁义道德”反而成为了他们作恶的手段,因此太过于讲究道德的作用对于整个社会而言是行不通的,毕竟道德并不是底线,他可以给向善的人增光添彩,但是却不能对作恶的人产生束缚。

 

如此对于本性向善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他们与作恶的人一样生存在社会上,享受着同样的社会资源,但因为本身的标准不同,导致他们受到的生活压力不同,如此一来,又怎么能够保证社会的安定呢?所以,人的生存需要底线,这个底线是用来约束所有人,表现在我们现在社会就是法律,法律之上,我们用道德来说话,而法律之下用硬性规则来说话。


综上所述,孟子之所以会提倡仁政和王道,最根本的原因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他认为人性向善,认为人本身拥有向善的基础条件,“仁义道德”有发挥的空间,有能够约束人们行为的能力,若太过于主张刑法,却压榨了人向善的可能,对于个人基本的权利是一种威胁,对于社会也是一种不公平。


儒家学说必须与其他学说配合


但孟子同样忽略了自己观点中的缺陷,我们根据历史的发展来看,儒家的学说并不是不适合于社会的发展,而是并不单独的适合于社会的发展,儒家的学说需要与其他学说进行配合才能够拥有长远的意义。

 

这就是为什么汉武帝在实施了外儒内法后,获得了高效益的原因;表面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是因为儒家学说中对于君臣关系的论述,非常有利于君权的集中,“三纲五常”也有利于对于社会伦理方面的控制。



但同时儒家学说对于道德的崇尚过分的放大了人性中的善,甚至忽略了人性中的恶,这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因此,在这种基础上必须通过另一种方式来加以稳定,而这种方式就是法。


“法”能够很好地限制人性中的恶,它的存在让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再是一种祈祷,我们常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可是这毕竟是一种希望,对于恶人是否真的有恶报人们无法控制。但有了法律就不一样了,在法律的作用之下,触犯了底线的人必定会付出相应的代价,这就很好的限制了人们的行为,也限制了人性中的恶,对于发挥人性中的善有着很大的好处。

 

当然,哪怕如此,儒家的观念还是非常先进的,也是拥有一定质量,它可以看作是在人性讨论过程中的一个摸索,随着这种观念的提出,不同的学派开始发声,丰富了学派的思想,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儒家思想对于华夏历史,所带来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至少它可以看作是对于人本身行为以及性格特点的第一层约束,也是大多数普通人所信奉的法则。


主办:青岛市民营中小企业家互助协会承办:青岛市民营中小企业家互助协会鲁ICP备19061273号Copyright © 青岛市民营中小企业家互助协会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法律顾问:山东中威永丰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山东中威永丰企业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