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8月24日讯 医疗卫生是群众最关切的民生问题之一。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青岛始终把增强群众可感可及的获得感摆在突出位置,聚焦群众反映集中的看病就医问题,深入查摆、即知即改,切实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利民之举、惠民之效。
“村卫生室改造后,功能全了,环境好了,医生的服务也更体贴周到,还能提供上门诊疗服务,实在太方便了。”在平度市云山镇王埠村卫生室,前来就诊的村民徐文友说。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平度市针对群众“看病难、看病远”问题,按照有观察诊查床、有智慧随访设备、有康复理疗设备、有必要的检查设备、有卫生厕所和冷暖空调以及实现服务能力、诊疗环境、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的“五有三提升”标准,对全市312处村级卫生室进行改造提升,方便群众就医,提升就医体验。
“村级卫生室改造前期,组织驻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广泛倾听民声、汇聚民意,收集群众意见230余条。”平度市卫生健康局二级主任科员郭雅丽介绍,针对慢性病管理不系统等突出问题,创新实施“三色管理”机制:红色标注急重症、黄色跟踪慢性病、绿色服务普通患者,有效盘活医疗资源,为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建立健全“群众满意度评价系统”,形成倒逼机制促使服务质量提升。如今,各村卫生室均设有醒目的“监督台账”,群众就诊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提笔即可反映问题。
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青岛各区(市)坚持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突出就重点整治什么问题,立查立改、真查实改。
市南区以“健康小区”试点建设为牵引,构建以预防、医疗、康复和全方位主动健康管理为核心的整合型健康服务体系,着力解决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足、居民看病就医不便利、主动健康服务不充分等问题,提升社区健康服务的精准性与便捷性。
工作中,市南区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作为健康小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在各街道选取人口密集小区试点,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推出健康讲座巡讲、专家预约挂号、出院跟进治疗等举措,逐步形成“健康管理不出小区、小病慢病康复不出社区”的首诊机制。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健康管理靶向性不足、就医不便等问题,市南区卫生健康局通过家医团队与健康促进员“敲门问需”、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集中征集”相结合,累计摸排2600余户居民健康信息,建立健康档案1600余份,收集健康诉求30余件,健康服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对接”。金湖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社区推出“健康夜访”服务,傍晚深入慧博园等健康小区,为慢性病患者上门监测、调整用药,为行动不便者协调体检、送药,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到精准化健康服务。“医生晚上上门,解决了我们上班族的大难题。”居民的反馈,正是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体现。
学习教育要注重实际效果,解决实质问题。青岛西海岸新区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减轻就医负担等举措,推动卫生健康系统作风建设与医疗服务提质增效深度融合。针对群众就诊时间与工作冲突的痛点,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实施“潮汐式”门诊管理,通过动态调整门诊时间和服务窗口数量,精准匹配患者就诊高峰期需求,专门为上班族开设中午延时门诊、晚间专科门诊及周末专场服务,解决“上班没时间看病,下班没地方看病”的难题。接续开展群众看病就医不够便利问题专项整治、医疗服务提质增效行动等系列活动,大力推广多学科诊疗和日间手术模式。目前,全区41家医疗机构已实现“一站式服务中心”全覆盖,为就诊患者提供导诊咨询、分诊指导、病历复印、预约挂号、老年人和残疾人全程陪同就诊等“九大便民服务”,让就医更顺畅。
在担当作为中下真功,在服务群众中见实效。结合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青岛常态化长效化开展为群众办实事,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持续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学习教育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