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上午,经略海洋攻势推进情况质询会议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市委常委、副市长薛庆国,市委海洋办主任、市海洋发展局局长焦明伟,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市新旧动能办常务副主任张旭东,市科技局局长吕鹏,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杨钊贤,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虎成,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苏满代表攻势承办单位应询。包括全国、省、市、区人大代表,以及市政协委员、市民代表、企业家代表、协会商会代表在内的13位质询人依次提问,7位应询人分别进行了回答。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动物病害控制与病理生理学实验室研究员莫照兰: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表示要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将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确立为今年的目标,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哪些差距和短板?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薛庆国:在海洋基础研究、海洋经济总量方面,青岛和深圳、上海相比具有一定优势。我们的海洋经济总量比深圳高,但是我们海洋新兴产业占比11%,低于深圳的31%。我们的海洋科技成果产出和产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我们距离世界一流港口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下一步,我们要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顶尖创新平台,争取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尽快入列。要建设海洋产业的集聚中心。西海岸有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蓝谷集聚了大批高端海洋科研机构。在海洋信息网络方面,我们应率先走在前列。我们还要升级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海工装备产业。要继续推动区域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胶东国际机场今年要实现转场,青岛港和国际邮轮港区建设正在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还要建设高效的集疏运体系,推进与沿黄流域城市海铁联运的深度合作,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国家打通物流运输大动脉,真正使青岛港由物流港向贸易港转型。 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是为探索和实现产业变革提供尖端研究条件的大型综合装置。上海、深圳、北京、合肥都聚集了大量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而这些城市无一例外都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未来的国家级科创中心。青岛有一个最迫切需要补足的短板就是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市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和举措? 吕鹏:大科学装置是我们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除了“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我们也在积极争取建设新的大科学装置,目前从中科院系统我们拿到了两个省发改委认定的可以上报的指标,一个是海洋系统模拟设施,一个是吸气式发动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也积极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布局2-3个大科学装置。我们在海洋领域一定要拿到3个左右的大科学装置,才能保证青岛的海洋科研继续领先。我们大致有个测算,在“十四五”至“十五五”期间,我们要形成一个大科学装置群。现在全国有十多个城市已经宣布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但如果没有大科学装置群,这个“争创”是无源之水。我们要在拥有大科学装置群、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基础上,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青岛在科创领域的一个中长期战略布局。 市人大代表,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铁流:青岛的海洋文化非常丰富,但我们首先应该给海洋文化一个定位,不能简单搞一个项目就把它归为海洋文化,这样反而限制了我们对海洋文化的挖掘。请问我们在海洋文化方面有没有选好方向、对准路子、瞄准靶子? 李苏满:青岛的海洋文化独具特色,一是中外海洋文化交汇,二是海洋科技教育比较先进,三是海洋农业工业商业军事文化丰厚,四是海洋文明成果丰硕。青岛的海洋文化脉络越来越清晰,贯穿始终的是历史的朴素的海洋观、近代的海洋防御观、现代的国际海洋观。我们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梳理这些脉络。 下一步,我们要围绕几个层面来开展工作:一是梳理海洋文化的根脉,挖掘海洋文化的基因,盘活我们的家底。二是提炼海洋文化精神,讲好海洋文化故事。海洋文化精神应该幻化成整个城市的精神,我们要深入挖掘素材,不断提升讲海洋故事的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海洋文化交流,塑造海洋城市形象。四是充分利用海洋文明成果,发展海洋产业。海洋文明成果是我们的财富,应该和我们的产业更好地结合起来,去创造新的青岛海洋文明的成果。 市人大代表,青岛海洋生物研究院院长郭文:青岛是海洋人才的摇篮。近年来青岛在海洋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海洋人才外流的现象还是存在的,特别是一些大腕级的专家也出现了外流现象。怎样优化驻青海洋高端人才的稳定利用机制?如何完善驻青海洋青年人才的常态化培养与激励机制? 焦明伟:近些年各个城市对人才的争夺如火如荼,青岛也不甘落后,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育计划。2019年,全市引进海洋领域领军人才14人、涉海高端外国专家12人,成功创建了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 围绕海洋高端人才,青岛对引进的顶尖人才给予安家补贴,在薪酬上进行激励,在收入上实行多种灵活的分配模式,在服务上完善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保障机制。围绕海洋青年人才,青岛实施了青年人才留青行动,对在青岛市落户就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给予一次性安家费;对在小微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实施博士后培养留青计划,提升博士后各项补贴标准。在这些优惠政策的支持下,2019年,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达到48.6%、增长8.6%,博士后累计出站留青率达76.7%。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人才政策落实落地,推进产业升级,做强做大产业。我们要营造人才创业创新的生态环境,在政策环境、服务扶持、条件提供上发力,吸引人才在青岛创业。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青岛市委秘书长任红梅:目前,青岛港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居全国第5位,但对标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我们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我们在信息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青岛未来在智慧港口建设方面做了哪些规划? 李虎成:对标世界一流的港口,青岛港还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这个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偏低。如何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加快向世界一流港口迈进,是摆在青岛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去年年底启动建设的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现代航运服务信息化支持保障平台建设项目就是其中的一项重大举措。该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综合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智慧港航公共服务平台三个子平台,以及港口航运数据中心和配套的规范体系。 港航业是传统行业,但传统行业并不等于落后产业。青岛港的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项目启动建设的过程当中,同步推进整个系统的搭建和数据链接工作,包括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大数据平台、全市政务云平台的数据对接。同时,也推动与众多港航企业的数据对接。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完成主体建设,明年投入使用。青岛港将依托平台实现信息归口采集,推动航运金融、现代物流、海事仲裁及航运咨询等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链的创新突破,从而加快青岛港向世界一流港口迈进的步伐。 企业家代表,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副总裁王发合:去年我市新增了哪些海洋产业方面的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对于推动我市产业转型跨越发挥了哪些助推引领作用?下一步,青岛将如何吸引更多更优的海洋产业项目落户? 焦明伟:2019年,青岛新签约海洋产业项目91个,总投资1565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的项目5个,50亿元以上的项目3个。在海洋渔业方面,中船工业集团投资4.5亿元的青岛国信集团养殖工船项目在蓝谷落户,中海海洋集团落户西海岸,建设海洋产品加工及交易中心;在海洋制造业方面,拥有科瑞集团投资36亿元的科瑞海洋装备总部项目、福建通尼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等;在海洋服务业方面,恒大旅游集团投资150亿元的恒大水世界项目签约落地胶州,鲁信集团发起的青岛鲁信现代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项目在蓝谷注册设立,基金目标规模50亿元。 这些重大项目的引进促进了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三产融合发展转型,推动了海洋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动滨海旅游业由室外向室内、由陆上向海上、由季节性向全天候延伸。下一步我市将利用好园区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集聚更多海洋产业项目。同时,我市也将实施政策的精准滴灌,通过平台、第三方机构引进企业,对于企业提出的政策诉求,政府部门进行论证,来推动项目落地。 商(协)会代表,青岛市海洋渔业协会秘书长王盛:我市目前还没有专职的海洋环境监测人员和专业装备。我市与海洋监测“国家队”有哪些海洋环境监测方面的合作?是否有计划组建自己的海洋生态环境“地方队”? 杨钊贤:由于历史原因,沿海区市过去的海洋部门没有设专门的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人员。市生态环境部门、市海洋部门紧密协作,统筹好现有的人员力量、检测技术力量、设备力量。原来的市生态环境部门设有青岛市监测站,承担着海洋监测的部分职能。另外,青岛有几个国家级的海洋力量,像中科院海洋所、国家北海分局监测中心等,我市通过政府招投标的形式采购了一些服务。这就克服了很多困难,也推动了整个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目前,全市海域共布设300余个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每年获得数据3万多组。根据监测结果,青岛2019年近岸海域和胶州湾水质优良海域面积占比分别达到98.8%和74.8%。相较2018年,两个数据均有增长。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胶州湾的野外生态站设置了14个长期观测岗位,每月进行一次监测,获得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和中科院海洋所的联系,探索建立协同和数据共享机制。综合考虑我市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需求,我市将适时调整完善工作思路,优化监测方案和站点布局,努力实现海洋环境生态监测系统效益的最大化。 市民代表,青岛陵县路小学校长耿汇蓬:我市将如何发挥天使投资基金等效能,打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充分释放海洋科技创新活力来培育新动能? 张旭东:全国现有2400家投资基金,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它们利用中心城市的地位来服务全国。尽管青岛提出要建设创投风投的全球中心,但这条路还很长。 2010年,青岛开始成立创投基金中心,截至目前,政府投了51支,出资580多亿元,在青岛投了近160个项目。另外,全域投资基金近540支,其中青岛占半数。投资总体不错,但离推动上市,还有较长周期。去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科创母基金,一期设置规模120亿元,目前已到位16亿元。该基金由政府基金参与,发挥对原始创新、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科创母基金方案提出,对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初期的基金,政府基金参股比例可以超过30%,但是不能高于50%。这些条款保证了政府的投资意向:支持投早、投小,对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具有海洋优势的企业,看准了再进行投资支持。 市民代表,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安斌:青岛的水产品加工品牌曾在全国赫赫有名,但近几年在走下坡路。下一步青岛会如何发挥海洋基础研究优势,恢复、提升具有青岛特色、全国影响力的水产品加工名牌? 焦明伟:上世纪,青岛的水产品产量曾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但当时的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粗放,主要是来料加工,利润比较低。现在,青岛大规模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比较少,处在小而散的状况。下一步,青岛将推进水产品加工向园区化、平台化、集约化发展。 位于西海岸新区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加工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近期将实现交易额600亿元、交易量300万吨。国信集团海洋经济三产融合项目将打造集现代海洋牧场、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际水产品种业中心等在内的现代海洋渔业聚集区,计划到2030年总投资达1000亿元。中海海洋集团将在西海岸投资160亿元建设海洋肽谷产业园项目,进行水产品深加工,主要生产蛋白肽、鱼油,并深度开发海洋药物。 对于现有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我市一方面帮助它们与网上平台进行对接,另一方面也帮助它们对接大型贸易公司开拓市场。原来我市的水产品加工以出口为主,下一步也要拓展国内市场。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 郭菁荔 整理 |
5月6日上午,经略海洋攻势推进情况质询会议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市委常委、副市长薛庆国,市委海洋办主任、市海洋发展局局长焦明伟,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市新旧动能办常务副主任张旭东,市科技局局长吕鹏,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杨钊贤,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虎成,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苏满代表攻势承办单位应询。包括全国、省、市、区人大代表,以及市政协委员、市民代表、企业家代表、协会商会代表在内的13位质询人依次提问,7位应询人分别进行了回答。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动物病害控制与病理生理学实验室研究员莫照兰: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表示要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将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确立为今年的目标,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哪些差距和短板?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薛庆国:在海洋基础研究、海洋经济总量方面,青岛和深圳、上海相比具有一定优势。我们的海洋经济总量比深圳高,但是我们海洋新兴产业占比11%,低于深圳的31%。我们的海洋科技成果产出和产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我们距离世界一流港口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下一步,我们要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顶尖创新平台,争取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尽快入列。要建设海洋产业的集聚中心。西海岸有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蓝谷集聚了大批高端海洋科研机构。在海洋信息网络方面,我们应率先走在前列。我们还要升级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海工装备产业。要继续推动区域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胶东国际机场今年要实现转场,青岛港和国际邮轮港区建设正在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还要建设高效的集疏运体系,推进与沿黄流域城市海铁联运的深度合作,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国家打通物流运输大动脉,真正使青岛港由物流港向贸易港转型。 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是为探索和实现产业变革提供尖端研究条件的大型综合装置。上海、深圳、北京、合肥都聚集了大量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而这些城市无一例外都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未来的国家级科创中心。青岛有一个最迫切需要补足的短板就是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市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和举措? 吕鹏:大科学装置是我们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除了“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我们也在积极争取建设新的大科学装置,目前从中科院系统我们拿到了两个省发改委认定的可以上报的指标,一个是海洋系统模拟设施,一个是吸气式发动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也积极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布局2-3个大科学装置。我们在海洋领域一定要拿到3个左右的大科学装置,才能保证青岛的海洋科研继续领先。我们大致有个测算,在“十四五”至“十五五”期间,我们要形成一个大科学装置群。现在全国有十多个城市已经宣布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但如果没有大科学装置群,这个“争创”是无源之水。我们要在拥有大科学装置群、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基础上,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青岛在科创领域的一个中长期战略布局。 市人大代表,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铁流:青岛的海洋文化非常丰富,但我们首先应该给海洋文化一个定位,不能简单搞一个项目就把它归为海洋文化,这样反而限制了我们对海洋文化的挖掘。请问我们在海洋文化方面有没有选好方向、对准路子、瞄准靶子? 李苏满:青岛的海洋文化独具特色,一是中外海洋文化交汇,二是海洋科技教育比较先进,三是海洋农业工业商业军事文化丰厚,四是海洋文明成果丰硕。青岛的海洋文化脉络越来越清晰,贯穿始终的是历史的朴素的海洋观、近代的海洋防御观、现代的国际海洋观。我们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梳理这些脉络。 下一步,我们要围绕几个层面来开展工作:一是梳理海洋文化的根脉,挖掘海洋文化的基因,盘活我们的家底。二是提炼海洋文化精神,讲好海洋文化故事。海洋文化精神应该幻化成整个城市的精神,我们要深入挖掘素材,不断提升讲海洋故事的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海洋文化交流,塑造海洋城市形象。四是充分利用海洋文明成果,发展海洋产业。海洋文明成果是我们的财富,应该和我们的产业更好地结合起来,去创造新的青岛海洋文明的成果。 市人大代表,青岛海洋生物研究院院长郭文:青岛是海洋人才的摇篮。近年来青岛在海洋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海洋人才外流的现象还是存在的,特别是一些大腕级的专家也出现了外流现象。怎样优化驻青海洋高端人才的稳定利用机制?如何完善驻青海洋青年人才的常态化培养与激励机制? 焦明伟:近些年各个城市对人才的争夺如火如荼,青岛也不甘落后,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育计划。2019年,全市引进海洋领域领军人才14人、涉海高端外国专家12人,成功创建了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 围绕海洋高端人才,青岛对引进的顶尖人才给予安家补贴,在薪酬上进行激励,在收入上实行多种灵活的分配模式,在服务上完善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保障机制。围绕海洋青年人才,青岛实施了青年人才留青行动,对在青岛市落户就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给予一次性安家费;对在小微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实施博士后培养留青计划,提升博士后各项补贴标准。在这些优惠政策的支持下,2019年,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达到48.6%、增长8.6%,博士后累计出站留青率达76.7%。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人才政策落实落地,推进产业升级,做强做大产业。我们要营造人才创业创新的生态环境,在政策环境、服务扶持、条件提供上发力,吸引人才在青岛创业。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青岛市委秘书长任红梅:目前,青岛港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居全国第5位,但对标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我们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我们在信息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青岛未来在智慧港口建设方面做了哪些规划? 李虎成:对标世界一流的港口,青岛港还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这个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偏低。如何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加快向世界一流港口迈进,是摆在青岛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去年年底启动建设的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现代航运服务信息化支持保障平台建设项目就是其中的一项重大举措。该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综合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智慧港航公共服务平台三个子平台,以及港口航运数据中心和配套的规范体系。 港航业是传统行业,但传统行业并不等于落后产业。青岛港的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项目启动建设的过程当中,同步推进整个系统的搭建和数据链接工作,包括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大数据平台、全市政务云平台的数据对接。同时,也推动与众多港航企业的数据对接。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完成主体建设,明年投入使用。青岛港将依托平台实现信息归口采集,推动航运金融、现代物流、海事仲裁及航运咨询等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链的创新突破,从而加快青岛港向世界一流港口迈进的步伐。 企业家代表,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副总裁王发合:去年我市新增了哪些海洋产业方面的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对于推动我市产业转型跨越发挥了哪些助推引领作用?下一步,青岛将如何吸引更多更优的海洋产业项目落户? 焦明伟:2019年,青岛新签约海洋产业项目91个,总投资1565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的项目5个,50亿元以上的项目3个。在海洋渔业方面,中船工业集团投资4.5亿元的青岛国信集团养殖工船项目在蓝谷落户,中海海洋集团落户西海岸,建设海洋产品加工及交易中心;在海洋制造业方面,拥有科瑞集团投资36亿元的科瑞海洋装备总部项目、福建通尼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等;在海洋服务业方面,恒大旅游集团投资150亿元的恒大水世界项目签约落地胶州,鲁信集团发起的青岛鲁信现代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项目在蓝谷注册设立,基金目标规模50亿元。 这些重大项目的引进促进了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三产融合发展转型,推动了海洋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动滨海旅游业由室外向室内、由陆上向海上、由季节性向全天候延伸。下一步我市将利用好园区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集聚更多海洋产业项目。同时,我市也将实施政策的精准滴灌,通过平台、第三方机构引进企业,对于企业提出的政策诉求,政府部门进行论证,来推动项目落地。 商(协)会代表,青岛市海洋渔业协会秘书长王盛:我市目前还没有专职的海洋环境监测人员和专业装备。我市与海洋监测“国家队”有哪些海洋环境监测方面的合作?是否有计划组建自己的海洋生态环境“地方队”? 杨钊贤:由于历史原因,沿海区市过去的海洋部门没有设专门的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人员。市生态环境部门、市海洋部门紧密协作,统筹好现有的人员力量、检测技术力量、设备力量。原来的市生态环境部门设有青岛市监测站,承担着海洋监测的部分职能。另外,青岛有几个国家级的海洋力量,像中科院海洋所、国家北海分局监测中心等,我市通过政府招投标的形式采购了一些服务。这就克服了很多困难,也推动了整个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目前,全市海域共布设300余个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每年获得数据3万多组。根据监测结果,青岛2019年近岸海域和胶州湾水质优良海域面积占比分别达到98.8%和74.8%。相较2018年,两个数据均有增长。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胶州湾的野外生态站设置了14个长期观测岗位,每月进行一次监测,获得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和中科院海洋所的联系,探索建立协同和数据共享机制。综合考虑我市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需求,我市将适时调整完善工作思路,优化监测方案和站点布局,努力实现海洋环境生态监测系统效益的最大化。 市民代表,青岛陵县路小学校长耿汇蓬:我市将如何发挥天使投资基金等效能,打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充分释放海洋科技创新活力来培育新动能? 张旭东:全国现有2400家投资基金,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它们利用中心城市的地位来服务全国。尽管青岛提出要建设创投风投的全球中心,但这条路还很长。 2010年,青岛开始成立创投基金中心,截至目前,政府投了51支,出资580多亿元,在青岛投了近160个项目。另外,全域投资基金近540支,其中青岛占半数。投资总体不错,但离推动上市,还有较长周期。去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科创母基金,一期设置规模120亿元,目前已到位16亿元。该基金由政府基金参与,发挥对原始创新、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科创母基金方案提出,对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初期的基金,政府基金参股比例可以超过30%,但是不能高于50%。这些条款保证了政府的投资意向:支持投早、投小,对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具有海洋优势的企业,看准了再进行投资支持。 市民代表,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安斌:青岛的水产品加工品牌曾在全国赫赫有名,但近几年在走下坡路。下一步青岛会如何发挥海洋基础研究优势,恢复、提升具有青岛特色、全国影响力的水产品加工名牌? 焦明伟:上世纪,青岛的水产品产量曾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但当时的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粗放,主要是来料加工,利润比较低。现在,青岛大规模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比较少,处在小而散的状况。下一步,青岛将推进水产品加工向园区化、平台化、集约化发展。 位于西海岸新区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加工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近期将实现交易额600亿元、交易量300万吨。国信集团海洋经济三产融合项目将打造集现代海洋牧场、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际水产品种业中心等在内的现代海洋渔业聚集区,计划到2030年总投资达1000亿元。中海海洋集团将在西海岸投资160亿元建设海洋肽谷产业园项目,进行水产品深加工,主要生产蛋白肽、鱼油,并深度开发海洋药物。 对于现有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我市一方面帮助它们与网上平台进行对接,另一方面也帮助它们对接大型贸易公司开拓市场。原来我市的水产品加工以出口为主,下一步也要拓展国内市场。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 郭菁荔 整理 |
5月6日上午,经略海洋攻势推进情况质询会议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举行。市委常委、副市长薛庆国,市委海洋办主任、市海洋发展局局长焦明伟,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市新旧动能办常务副主任张旭东,市科技局局长吕鹏,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杨钊贤,市交通运输局副局长李虎成,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苏满代表攻势承办单位应询。包括全国、省、市、区人大代表,以及市政协委员、市民代表、企业家代表、协会商会代表在内的13位质询人依次提问,7位应询人分别进行了回答。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洋动物病害控制与病理生理学实验室研究员莫照兰:2017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表示要推进深圳、上海等城市建设成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青岛将争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确立为今年的目标,我们距离这个目标还有哪些差距和短板?我们应该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 薛庆国:在海洋基础研究、海洋经济总量方面,青岛和深圳、上海相比具有一定优势。我们的海洋经济总量比深圳高,但是我们海洋新兴产业占比11%,低于深圳的31%。我们的海洋科技成果产出和产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我们距离世界一流港口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 下一步,我们要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中心,打造顶尖创新平台,争取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尽快入列。要建设海洋产业的集聚中心。西海岸有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蓝谷集聚了大批高端海洋科研机构。在海洋信息网络方面,我们应率先走在前列。我们还要升级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海工装备产业。要继续推动区域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胶东国际机场今年要实现转场,青岛港和国际邮轮港区建设正在步入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还要建设高效的集疏运体系,推进与沿黄流域城市海铁联运的深度合作,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上合组织国家打通物流运输大动脉,真正使青岛港由物流港向贸易港转型。 市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是为探索和实现产业变革提供尖端研究条件的大型综合装置。上海、深圳、北京、合肥都聚集了大量的重大科学基础设施,而这些城市无一例外都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未来的国家级科创中心。青岛有一个最迫切需要补足的短板就是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我市在这方面有什么考虑和举措? 吕鹏:大科学装置是我们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除了“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我们也在积极争取建设新的大科学装置,目前从中科院系统我们拿到了两个省发改委认定的可以上报的指标,一个是海洋系统模拟设施,一个是吸气式发动机。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也积极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布局2-3个大科学装置。我们在海洋领域一定要拿到3个左右的大科学装置,才能保证青岛的海洋科研继续领先。我们大致有个测算,在“十四五”至“十五五”期间,我们要形成一个大科学装置群。现在全国有十多个城市已经宣布要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但如果没有大科学装置群,这个“争创”是无源之水。我们要在拥有大科学装置群、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的基础上,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是青岛在科创领域的一个中长期战略布局。 市人大代表,山东省作协副主席铁流:青岛的海洋文化非常丰富,但我们首先应该给海洋文化一个定位,不能简单搞一个项目就把它归为海洋文化,这样反而限制了我们对海洋文化的挖掘。请问我们在海洋文化方面有没有选好方向、对准路子、瞄准靶子? 李苏满:青岛的海洋文化独具特色,一是中外海洋文化交汇,二是海洋科技教育比较先进,三是海洋农业工业商业军事文化丰厚,四是海洋文明成果丰硕。青岛的海洋文化脉络越来越清晰,贯穿始终的是历史的朴素的海洋观、近代的海洋防御观、现代的国际海洋观。我们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梳理这些脉络。 下一步,我们要围绕几个层面来开展工作:一是梳理海洋文化的根脉,挖掘海洋文化的基因,盘活我们的家底。二是提炼海洋文化精神,讲好海洋文化故事。海洋文化精神应该幻化成整个城市的精神,我们要深入挖掘素材,不断提升讲海洋故事的能力。三是进一步加强海洋文化交流,塑造海洋城市形象。四是充分利用海洋文明成果,发展海洋产业。海洋文明成果是我们的财富,应该和我们的产业更好地结合起来,去创造新的青岛海洋文明的成果。 市人大代表,青岛海洋生物研究院院长郭文:青岛是海洋人才的摇篮。近年来青岛在海洋人才引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海洋人才外流的现象还是存在的,特别是一些大腕级的专家也出现了外流现象。怎样优化驻青海洋高端人才的稳定利用机制?如何完善驻青海洋青年人才的常态化培养与激励机制? 焦明伟:近些年各个城市对人才的争夺如火如荼,青岛也不甘落后,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引进培育计划。2019年,全市引进海洋领域领军人才14人、涉海高端外国专家12人,成功创建了1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4个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 围绕海洋高端人才,青岛对引进的顶尖人才给予安家补贴,在薪酬上进行激励,在收入上实行多种灵活的分配模式,在服务上完善落户、住房、子女入学等保障机制。围绕海洋青年人才,青岛实施了青年人才留青行动,对在青岛市落户就业硕士、博士研究生,给予一次性安家费;对在小微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实施博士后培养留青计划,提升博士后各项补贴标准。在这些优惠政策的支持下,2019年,在青高校毕业生留青率达到48.6%、增长8.6%,博士后累计出站留青率达76.7%。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人才政策落实落地,推进产业升级,做强做大产业。我们要营造人才创业创新的生态环境,在政策环境、服务扶持、条件提供上发力,吸引人才在青岛创业。 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青岛市委秘书长任红梅:目前,青岛港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居全国第5位,但对标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我们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我们在信息化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升。青岛未来在智慧港口建设方面做了哪些规划? 李虎成:对标世界一流的港口,青岛港还有很大的差距。造成这个差距的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偏低。如何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加快向世界一流港口迈进,是摆在青岛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去年年底启动建设的青岛国际航运中心现代航运服务信息化支持保障平台建设项目就是其中的一项重大举措。该项目的建设内容包括综合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智慧港航公共服务平台三个子平台,以及港口航运数据中心和配套的规范体系。 港航业是传统行业,但传统行业并不等于落后产业。青岛港的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项目启动建设的过程当中,同步推进整个系统的搭建和数据链接工作,包括与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交通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大数据平台、全市政务云平台的数据对接。同时,也推动与众多港航企业的数据对接。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完成主体建设,明年投入使用。青岛港将依托平台实现信息归口采集,推动航运金融、现代物流、海事仲裁及航运咨询等现代航运服务产业链的创新突破,从而加快青岛港向世界一流港口迈进的步伐。 企业家代表,青岛明月海藻集团副总裁王发合:去年我市新增了哪些海洋产业方面的重大项目?这些项目对于推动我市产业转型跨越发挥了哪些助推引领作用?下一步,青岛将如何吸引更多更优的海洋产业项目落户? 焦明伟:2019年,青岛新签约海洋产业项目91个,总投资1565亿元,其中100亿元以上的项目5个,50亿元以上的项目3个。在海洋渔业方面,中船工业集团投资4.5亿元的青岛国信集团养殖工船项目在蓝谷落户,中海海洋集团落户西海岸,建设海洋产品加工及交易中心;在海洋制造业方面,拥有科瑞集团投资36亿元的科瑞海洋装备总部项目、福建通尼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的海上风电高端装备制造项目等;在海洋服务业方面,恒大旅游集团投资150亿元的恒大水世界项目签约落地胶州,鲁信集团发起的青岛鲁信现代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项目在蓝谷注册设立,基金目标规模50亿元。 这些重大项目的引进促进了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三产融合发展转型,推动了海洋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推动滨海旅游业由室外向室内、由陆上向海上、由季节性向全天候延伸。下一步我市将利用好园区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集聚更多海洋产业项目。同时,我市也将实施政策的精准滴灌,通过平台、第三方机构引进企业,对于企业提出的政策诉求,政府部门进行论证,来推动项目落地。 商(协)会代表,青岛市海洋渔业协会秘书长王盛:我市目前还没有专职的海洋环境监测人员和专业装备。我市与海洋监测“国家队”有哪些海洋环境监测方面的合作?是否有计划组建自己的海洋生态环境“地方队”? 杨钊贤:由于历史原因,沿海区市过去的海洋部门没有设专门的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的人员。市生态环境部门、市海洋部门紧密协作,统筹好现有的人员力量、检测技术力量、设备力量。原来的市生态环境部门设有青岛市监测站,承担着海洋监测的部分职能。另外,青岛有几个国家级的海洋力量,像中科院海洋所、国家北海分局监测中心等,我市通过政府招投标的形式采购了一些服务。这就克服了很多困难,也推动了整个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正常开展。 目前,全市海域共布设300余个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每年获得数据3万多组。根据监测结果,青岛2019年近岸海域和胶州湾水质优良海域面积占比分别达到98.8%和74.8%。相较2018年,两个数据均有增长。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胶州湾的野外生态站设置了14个长期观测岗位,每月进行一次监测,获得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和中科院海洋所的联系,探索建立协同和数据共享机制。综合考虑我市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需求,我市将适时调整完善工作思路,优化监测方案和站点布局,努力实现海洋环境生态监测系统效益的最大化。 市民代表,青岛陵县路小学校长耿汇蓬:我市将如何发挥天使投资基金等效能,打通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充分释放海洋科技创新活力来培育新动能? 张旭东:全国现有2400家投资基金,主要集中在北上广,它们利用中心城市的地位来服务全国。尽管青岛提出要建设创投风投的全球中心,但这条路还很长。 2010年,青岛开始成立创投基金中心,截至目前,政府投了51支,出资580多亿元,在青岛投了近160个项目。另外,全域投资基金近540支,其中青岛占半数。投资总体不错,但离推动上市,还有较长周期。去年,青岛市委、市政府成立了科创母基金,一期设置规模120亿元,目前已到位16亿元。该基金由政府基金参与,发挥对原始创新、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特别是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支持作用。科创母基金方案提出,对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初期的基金,政府基金参股比例可以超过30%,但是不能高于50%。这些条款保证了政府的投资意向:支持投早、投小,对科技型企业,特别是具有海洋优势的企业,看准了再进行投资支持。 市民代表,山东金东数字创意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周安斌:青岛的水产品加工品牌曾在全国赫赫有名,但近几年在走下坡路。下一步青岛会如何发挥海洋基础研究优势,恢复、提升具有青岛特色、全国影响力的水产品加工名牌? 焦明伟:上世纪,青岛的水产品产量曾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但当时的水产品加工业发展比较粗放,主要是来料加工,利润比较低。现在,青岛大规模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比较少,处在小而散的状况。下一步,青岛将推进水产品加工向园区化、平台化、集约化发展。 位于西海岸新区的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加工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近期将实现交易额600亿元、交易量300万吨。国信集团海洋经济三产融合项目将打造集现代海洋牧场、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际水产品种业中心等在内的现代海洋渔业聚集区,计划到2030年总投资达1000亿元。中海海洋集团将在西海岸投资160亿元建设海洋肽谷产业园项目,进行水产品深加工,主要生产蛋白肽、鱼油,并深度开发海洋药物。 对于现有的水产品加工企业,我市一方面帮助它们与网上平台进行对接,另一方面也帮助它们对接大型贸易公司开拓市场。原来我市的水产品加工以出口为主,下一步也要拓展国内市场。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王沐源 郭菁荔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