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指出,目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并强调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是有机的统一。个体目标的实现是整体目标的前提,整体目标的实现需要个体目标的完成。当前,如何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系,除了一般的辩证逻辑思维,最根本的方法还是要回到发展这一本质问题上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都是生成于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引导社会民众实事求是地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系,要坚持发展的眼光,从发展的现实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历史性三个维度入手。
认识实际,明确发展的现实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实现速度由现实发展基础决定,具有客观现实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正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系,需要正确认识我国实际,直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视城乡之间、东部与中西部之间的发展差距。要立足实际,从南北发展、东西发展、城乡发展、群体发展存在现实差距这个实际出发,在坚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对标准的前提下,客观认识不同区域和群体历史基础、资源禀赋、个人能力的差异性,进而明确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实现的现实节奏性。要充分了解当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标准,尤其是经济指标、政治指标、文化指标、社会指标、生态指标,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查缺补漏。只有明确发展的现实性,才能真正意义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与评估工作提供现实依据。
立足实际,注重发展的差异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是发展的共性问题,个体目标是发展的个性问题。统筹发展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需要通过实际的工作来实现,既要保持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良好态势的稳步推进,更要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发展的差异性。第一,要继续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勤于深入实际,既考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整体目标实现情况,也注重区分不同区域、不同行业、不同人群发展诉求实现的差异性。第二,要继续强化责任意识,坚定不移地落实精准扶贫政策,决不能忽视落后地区、弱势群体,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要坚决杜绝“不作为”、“假作为”现象,不搞福利式的扶贫,不对扶贫资金、物质进行简单的平均分配,努力实现真正的精准扶贫。第三,要继续协调区域发展,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目标的推进,同时继续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全面小康区域目标的落地。只有注重发展的差异性,才能进一步增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过程中目标实现的针对性。
结合实际,考察发展的历史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实现程度,既需要实践建设成就来证明,也需要人民群众自身的感受来认同,既需要用发展的数字来展现,又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来衡量。如果没有正确的评价思维和方法,可能出现以全国小康建设的整体性进步代替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不足和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不足否定全国小康建设的整体性进步的情况。由于区域、城乡、群体发展的差异性,检验小康目标的完成情况必须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注重考察社会发展的历史性。一方面,要继续查缺补漏,及时发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工作的短板,实现绝对标准,消除绝对贫困。另一方面,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阶段,要加强宣传,全面展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过程和已经取得的成就,在对比分析中看到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落实情况。同时,要客观理性认识相对贫困人群长期存在的现实性,要继续做好各项工作,埋头苦干、真抓实干、久久为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不懈努力。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离目标越近,前进阻力就越大,道路也越艰辛,越要补齐短板。坚持以发展的眼光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战补齐知识短板、思维短板、工作短板、发展短板。
(作者单位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党的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