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疫情冲击,面对疫情防控、经济发展以及危中求机、化危为机等“两难多难”,2021年要想开好局、起好步,绝非易事。
非常之时,要有非常之举、非常之策。青岛惟有拿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谋定快动的紧迫感,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奋进者姿态全力奔跑,才能更快抵达既定的目标。
青岛把2021年确定为“项目落地年”,就是要把握重点、找准“穴位”,瞄准关键领域、关键问题,聚力攻坚、攻出实效。
1月21日上午8点30分起,15个攻势质询答辩会议在青岛市级机关会议中心三楼会堂拉开帷幕。上午两场,下午两场,晚上一场,连续三天,一共15场。牵头的市领导将逐一上台,交上一年来的“答卷”,接受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以及社会各界代表“阅卷打分”。
当天,举行了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等5场质询答辩会议。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坐镇”,分别主持每场会议并讲话。
台上,成绩有一说一,问题不遮不掩,路径清晰明了;
台下,评价客观公正,提问开门见山,质询一针见血。
这样的场面,台上的官员和台下的观众都已经习以为常。2019年,青岛聚焦城市发展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精兵强将攻山头,典型引路稳阵地,找准部位、精准点穴,全面发起15个攻势。
两年间,经历了从“1.0版”到“2.0版”的迭代升级,各条战线尽锐出战,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推进15个攻势,战果丰硕、捷报频传,青岛发展进入新境界,开启新可能。
这一全新打法之所以奏效,是因为攻势是思想方法的重大转变和工作方法的深刻变革,15个攻势是15场战役、15组改革,每一个攻势都剑指城市发展的重点、难点、痛点、堵点,点到了青岛以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穴位”;
是因为攻势打法打破过去部门、区市条块分割的局面,对传统工作方式、方法、模式进行重新整合,使全市工作形成“一盘棋”,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
攻势,就要集中兵力、快速行动、决战决胜,在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项目落地年”,必须持续发起更为凌厉的攻势,攻势质询,就是要吹响冲锋号。
01
工作原来还可以这么干
按照工作领域和类型不同,进行部门、区市“条块分割”,这是国内外公共事务通行的做法。
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不少弊端,比如,各自为战,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协同效应;比如,边界不清,职责不明,容易出现推诿扯皮。
青岛发起的15个攻势作战,就是要打破这一延续了几十年的路径依赖,开启全新的可能。
具体做法是:青岛市委强力统筹,把15个攻势一体谋划、一体部署、一体推进,跨行业、跨部门设立专班推进,把条条、块块和各个攻势有力整合到一起,形成工作合力。各攻势分别成立由市相关领导同志担任指挥长、各相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攻坚队队长、主责部门为总牵头单位的攻势指挥部,负责攻势的统筹推进、调度指导、难题攻坚。
青岛把15个攻势作为对领导干部政治意识、把握全局能力、工作本领的现实检验,构建15个攻势考核评价体系,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迅速各就各位,靠前一步、不怕交叉,到一线去,到火线去,既做“指挥员”,又做“战斗员”。
把15个攻势作为系统工程,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打通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畅通各指挥中枢的“主动脉”、末端落实的“毛细血管”,实现体系化作战、全方位加压。
青岛创新建立“一部门牵头、多部门联动”的协同推进机制,改串联为并联,“一个部门吹哨,多个部门报到”,各部门之间成为一个个互联互通互动的平台,形成“拳头效应”。
全市上下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以攻坚克难、协同作战的生动实践,趟出了一条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路径。
从重塑决策机制入手,创新公共政策制定模式,15个攻势作战方案全部进行公开答辩,以公共政策制定的公开化、透明化推动15个攻势的贯通、协同,使政策制定的过程成为了统一思想、动员部署、凝心聚力、形成共识的过程。
2019年4月14日至6月26日,利用15个晚上,青岛完成15个攻势作战方案的答辩,理清了干什么、为什么、怎么干问题,开阔了视野,找准了穴位,凝聚了共识。
02
红红脸,出出汗
说了就要干,干就要干成,干好。干得好不好,必须大家说了算。干得不好,就要接受质询和“差评”。
2020年4月16日起,在15个攻势作战方案公开答辩一年后,青岛组织对各攻势推进情况进行公开质询。
何谓“质询”?就是政府机关要针对各自工作,对社会各界的质疑询问作出正式答复。质询不同于询问,它带有显著的监督属性。而“公开”二字,则彰显了青岛一以贯之的现代、透明、开放的施政理念。
如果说攻势方案答辩让各个政府部门“想透”“说清”,并把重大决策的制定过程公之于众,那么,公开质询会,就是检验过去一年“攻势”是否“干实”的试金场。相信经过去年的那次质询,各攻势参与部门的负责人们已经强烈感受到了强烈的“仪式感”和山大的压力。就算是为了不“脸红”,不“丢丑”,也要竭尽所能。
在今年的质询会上,各位代表也没客气,抛出的问题很专业、很深入,一针见血——
“‘产’‘才’两张皮一直是人才工作的难点之一,青岛人才引进与产业需求在数量、质量和水平上还不能完全匹配,该如何取得更多突破?”
“青岛科研资源极为丰富,下一步,这些科教资源的优势作用该如何得到充分发挥?”
“海洋科技应用成果较少、转化率较低的问题如何进一步破题?”
“青岛拥有一批国字号科研单位及高端创新平台,却鲜有叫得响的海洋企业,如何支持海洋科研优势有效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
“青岛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如何破解?”
“产业用地,尤其是近郊产业用地还存在利用和管理粗放、绩效差等问题,如何破解?”
“停车难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群众反映较大,对这一顽疾有什么破题思路和办法?”
“违法建设、私搭乱建问题仍然存在,市民群众对违建治理的呼声很高。整治违建问题的难点在哪里?如何推动此类问题的解决?”
……
台上的应询人一一“接招”,不回避,不推诿,回答提问,简明扼要、实事求是、条理清晰,没有出现答非所问,也不“照本宣科”。
在一问一答的激烈交锋中,再形成共识,再凝聚共识,再深化共识,答案与路径在一来一回的交锋过中愈加清晰。
过去的一年,实在是太不平凡了,太不容易了,值得说道的东西太多了,以致于多位局长在回答问题时“根本停不下来”,屡屡超过4分钟的限制。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深深触动了台下观众。
03
“3.0”如何迭代
从2019年的“1.0”,到2020年的“2.0”,再到2021年的“3.0”,青岛发起的15个攻势正在不断迭代。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3.0”攻势怎么打,能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将影响青岛能够开好局,起好步。各攻势参与部门,着实下了不少功夫。
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质询答辩会议主应询人、青岛市副市长耿涛用了“三个强力”:强力推进重点科技产业项目建设,强力推进高企上市行动,强力推进产业创新生态营造。
2021年,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将坚持项目化、工程化,强力推进重点科技产业项目建设、推进高企上市行动、推进产业创新生态营造,围绕产业、企业谋划布局科研项目,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切实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引领作用,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主应询人、青岛市副市长张军提出了2021的新思路、新理念:坚持系统谋划,以全局观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协同作战,突破城市品质核心关键;坚持攻坚克难,着力保障重大项目落地落实。
2021年,城市品质改善提升攻势将按照“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提高规划科学性,体现规划前瞻性,维护规划连续性,“一张蓝图绘到底”,构筑山清水秀、宜居适度、集约高效的都市空间格局,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供优质载体。
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提出,2021年将充分发挥好金融的杠杆撬动作用,全方位支持和融入港城联动、港口转型和贸易升级,促进三者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在未来五年的时间维度下谋划当前工作,重点将围绕“提升高端服务要素聚集度、提升港产城融合发展水平、提升港口枢纽功能、优化开放高效服务环境”四大硬仗,高起点谋划。
2021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将按照实现“市内交通畅通,中心城区与各区市畅通,青岛与周边城市畅通,青岛在东北亚等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畅通”目标,坚持适度超前、扩大投资,加快建设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交通系统,拓展对外联系通道,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加快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3.0”版攻势方案还将陆续出炉,青岛的2021年干得怎么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15个攻势打得怎么样。
想透,说清之后,关键就在于干实。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青岛干部对一系列路数打法已经了然于胸,关键是要自觉运用于实践,快速行动,大胆突破,在15个攻势的纵深推进过程中,实现对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塑。
作者|沈默 摄影|韩星 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