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热词。
先是“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接着,在两会“部长通道”采访活动中,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对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措施进行解读,明确表示,今年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准备再培育3000家以上,带动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万家以上,使“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不断壮大。
与此同时,不少代表委员纷纷发声,为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建言献策。
从近年来部委重金支持奖补、高层会议密集部署,到如今顶层设计明确发力方向和目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应地,扶持力度、扩容数量、发展机遇亦是空前。
作为诸多制造业细分领域的示范和标杆,“专精特新”企业日益成为城市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引起了各地竞逐。当下,面对新一轮机遇,各地摩拳擦掌,争相加码。
这对已经抢先布局的青岛而言,更是不容错过的进阶窗口。
早在2012年,青岛就开始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工程。经过近10年的努力,青岛已经初步构建起“万户初创、千户成长、百户示范”的“专精特新”成长梯队,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达到97家,位居全国第8位。
正是这些“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产业链、供应链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发挥了示范集聚作用,引领青岛制造加速前行。
新的窗口期已经打开,青岛要把握机会乘势而上,引导培育更多的中小企业走上“专精特新”的道路,不断进化,成为“小巨人”“单项冠军”,塑造青岛制造新优势。
01、个头不大能量大,培育政策不断加码
“专精特新”,顾名思义,就是“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拥有这些特征的企业,或许规模不大,但都拥有各自的“独门绝技”,在产业链上具备一定的话语权。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是这一群体的“领头羊”。
加快“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早已进入国家视野。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作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进行部署。
2021年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激发涌现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
近年来,“专精特新”扶持政策不断加码,聚焦制造业补短板,在全国逐步构建起专精特新“百十万千”梯度培育体系。
去年1月,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提出2021-2025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高质量发展,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自2019年以来,我国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带动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万多家,入库企业11.7万家。
事实证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
工信部发布的2021年数据显示:“专精特新”企业占中小企业比例虽然不高,但营收规模、利润规模、创新(专利和成果)占有量分别达到其他中小企业的2倍、2.1倍,有的超过了2.4倍;
从行业分布来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中高端产业领域。
“专精特新”不仅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优路径之一,也正在成为制造强国建设的支撑力量。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性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今年的全国两会释放了明确的“风向”。
会上,“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同时提出,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顶层设计层面,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方向更加明确。
多位全国人大代表也提出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支持力度: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提出,支持中小企业迈向“专精特新”;全国人大代表、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提出,完善配套措施,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各地也纷纷发力。今年以来,一轮加快“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发展的浪潮已然掀起,北京、广州、成都等多个重点城市都将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或为此制定相关文件和目标。
02、青岛布局早,有先发优势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下,“专精特新”是实现国内产业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关键主体。21世纪经济研究院认为,“十四五”期间,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将被赋予重要使命,也将成为体现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又一重要维度。
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版图中,数量排名前十的城市分别是北京、上海、宁波、深圳、天津、重庆、成都、青岛、厦门、东莞。青岛以97家的数量拿到全国第8的位次。
青岛双瑞海洋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青岛有“专精特新”企业生长的土壤和庞大的后备力量。一方面,青岛工业体系基础雄厚、门类齐全、规模庞大,培育了数量众多的品牌工业企业,产业生态健全;另一方面,拥有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队伍,截至2021年末,青岛实有民营市场主体191.9万户,实有民营企业69.4万户,占全市实有企业总量的95.3%。
牢固的产业基础和庞大的企业数量,是青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先决条件,政府对中小企业梯队有效发掘培育,则起到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为壮大“专精特新”企业队伍,青岛出台了一系列行动计划、扶持政策,拿出真金白银激励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并形成工信部、省、市、区多级联动的政策体系和机制。
除了政策扶持,青岛还不断搭建平台,优化“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生态。
今年2月,青岛举办了首场“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对接交流会。会上,30多家“专精特新”企业与链主企业进行产品和技术对接交流,这种精准对接,高效推动“专精特新”企业融入大企业产业链,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影响力,持续优化产业生态。
经过近10年的持续培育,青岛全市已有10000余家企业进入“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5099家企业被认定为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90家企业入围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7家企业入围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初步构建起“万户初创、千户成长、百户示范”的“专精特新”成长梯队。
03、两大突破口:创新和数字化
青岛这9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新材料、高端装备、仪器仪表、节能环保等细分市场领域,大多属于关键领域“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产品,加宽加深了青岛制造的“护城河”,也成为重塑青岛制造新优势的重要力量。
2021年6月出台的《青岛市“十四五”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400家、瞪羚企业150家、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家、独角兽企业5家。
青岛德固特节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此番,国家层面明确提出,“今年国家级准备再建3000家以上,以此带动省级建5万家以上”的目标,无疑为青岛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该如何抓住机会?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的建议或许能为青岛提供些许思路。
全国政协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徐晓兰认为,“专精特新”企业的灵魂是创新,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面对什么发展形势,都要始终坚持从创新找出路、想办法、谋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浦东新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国华也认为,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转型关键在于做好科技研发。他建议,政府要为中小企业提供平台、资源、资金和政策保障,用创新集群为企业服务。引更多创新资源向企业聚集。
近年来,青岛不断强化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布局未来产业,引导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走上科技创新的道路。截至去年底,全市已有6306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
青岛进一步研究制定了“沃土计划”,全方位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优化科创营商环境,实施高企育苗工程等八项重点任务,计划到2024年,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翻一番,超过10000家的目标。如果目标实现,将会为青岛培育选拔专精特新“小巨人”输送大量后备军。
中特科技工业(青岛)有限公司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繁荣,数字化转型也是推动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的有效方式。
“数字化转型有利于中小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速转型升级,可以有效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贺强表示,尽管大部分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数字化升级的重要性,但因自身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转型程度远远低于大企业。
为破题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青岛做了大量尝试。去年7月,青岛打造的全国首个工业互联网“产业云脑”——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企业综合服务平台上线,其核心功能是为企业提供特色工业互联网改造服务。
本土成长起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海尔卡奥斯也是青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底气。截至2021年底,卡奥斯已赋能青岛企业3561家,新增工业产值超过210亿元,其中就包括协助征和工业、伊森新材等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制定了转型迭代的高效策略。用好、用足这些平台资源,中小企业的数字化之路势必会更加顺畅。
专精特新“小巨人”的成长,需要发挥好“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的作用。只要企业和政府“各司其职”,做好各自“分内之事”,相向而行,就一定能为专精特新企业开辟茁壮成长的新天地,为青岛制造注入新活力、新可能。
作者|长亭 策划|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