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超级工程开工。
3月26日,渤中19-6凝析气田一期开发工程项目在海洋石油工程(青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油工程(青岛)”)开工,标志着我国渤海湾首个千亿方大气田开发正式进入工程实施阶段。
曾几何时,业界普遍认为渤海湾只是一个典型的油型盆地。近50年的勘探发现都以石油为主,而天然气偶有发现,也以中小型气田为主。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全球能源供需版图深刻变革,端牢“能源饭碗”,直接影响着国家安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大力提升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形势下,2019年,中海油在渤海中部海域发现渤中19-6凝析气田,目前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近2000亿立方米,凝析油地质储量超1.5亿立方米,为目前中国东部最大的凝析气田。全部投产后,可供百万人口城市的居民使用上百年。项目实施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具有重大意义。
项目计划在青岛、天津两地三处场地新建8个结构单体,包括1座中心平台、3座无人井口平台和4座导管架。陆地建造钢材结构加工量预计达32000吨,相当于一艘中型航空母舰的钢结构重量。铺设8条海底管道和3条海底海缆,总长约150公里,超过北京到天津的距离。
能够在如此重大工程项目中“担纲”,足见青岛海工装备的超强实力。
01
填补空白,创造历史
天然气是优质的清洁资源,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油进口国和最大的天然气进口国。《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1年版显示,2020年,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为73%,天然气进口依存度为41%。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下,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极易对国家能源安全造成威胁。
渤中19-6凝析气田一期开发工程项目
我国天然气生产基地集中在中西部,2020年,生产天然气1925亿立方米。而天然气消费地却主要集中在中东部,2020年,消费量为3240亿立方米。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东部尤其是华北地区环境问题日渐突出,对天然气的需求迫在眉睫,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与供应矛盾日益加重。
渤海油田地处京津冀腹地,是我国第二大原油生产基地。近年来,中海油响应国家天然气战略发展规划,在渤海油田打响了“天然气大会战”。通过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攻关方式,确定“油型盆地”在某些特殊的地区具备形成大型天然气田的条件,是渤海油田寻找天然气的“主战场”。经反复论证,于2019年在渤海中部海域发现渤中19-6凝析气田。
渤中19-6凝析气田一期开发工程项目开工
目前,渤中19-6凝析气田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近2000亿立方米、凝析油地质储量超1.49亿立方米,这是渤海湾盆地有史以来最大天然气田,也是目前中国东部最大的凝析气田。
渤海油田的复杂构造,被称之为“摔碎的盘子,又被踩了几脚”,本就容易逸散的“天然气”在其中无迹可寻,勘探已是不易,而开采更是难上加难。
渤中19-6凝析气田一期开发工程项目首创技术多、实施难度高、工程作业量大,首次采用循环注气开发方案,首次设计敷设53MPa超高压天然气注气海管,首次在渤海油田采用深度脱水TEG(三甘醇脱水)系统,多项突破将填补国内海上油田开发“技术空白”。
渤中19-6凝析气田一期开发工程项目开工
按照计划,海油工程(青岛)一期项目将于今年11月开钻,2023年投产,全部投产后可供百万人口城市居民使用上百年,为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安全、清洁、低碳的能源保障。
02
于青岛,这不是第一次
建造海洋油气装备,服务国家海上能源开采,对海油工程(青岛)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时间稍早,3月16日,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在海油工程(青岛)开工建造,助力我国深水超大型海洋油气装备自主设计建造和集成能力取得新突破。
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
海油工程(青岛)是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成立的控股子公司,主要从事钢质导管架平台、自升式钻井平台等海上油气田生产设施和陆地模块化工厂的陆地建造,产品可覆盖中国各海域的浅、深水油气田工程,并辐射欧洲、澳洲等国际市场。
近年来,交付了世界最大吨位级FPSO“P70”、我国最大作业水深FPSO“海洋石油119”和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建造。目前,海油工程(青岛)已建成完整的海洋石油工业体系,不断实现“挺进深水”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可以说,海油工程(青岛)建造海洋油气装备已有系列装备、技术、工程为支撑。以渤中19-6凝析气田一期开发工程项目为例,按照中海油采取“整体部署、分期开发、试验先行”的总体开发策略,海油工程(青岛)此前已参加气田试验区开发项目,该项目于2020年10月投产,积累了经验。
3月16日开工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同样是一次技术不断突破的成果。该圆筒型FPSO主甲板最大直径达94米,面积相当于13个标准篮球场,最大排水量达10万吨,接近辽宁舰的2倍。其原油处理能力每天近6千立方米,最大储油量达6万立方米,设计寿命30年,可连续在海上运行15年不回坞,且能抵御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该项目将实现10项关键设备和系统的自主化,建造完成后,将与一座深水导管架平台组成油田开发设施,服役于我国南海流花油田。
03
集聚发展,叫响品牌
作为近年来重点打造的优势特色产业,青岛船舶海工装备产业形成了西海岸新区海西湾、古镇口融合区和青岛蓝谷等三个各具产业特色的集聚区。在服务能源领域,持续不断深化布局。
目前,青岛已经拥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相关国字号研发创新平台9个,中船系内7家船舶技术研究所分部等研究机构,船舶海工装备科技创新资源集中。
同时,共有10万吨级以上船坞8座,海洋工程滑道11条,可建造修理50万吨级以下的各类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近期年造船能力350万载重吨,远期年造船能力760万载重吨,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能力30万标吨以上,基础设施建设完备。
更重要的是,具备船用钢板加工与配送、大型船舶主机曲轴、大型低速船用柴油发动机、船舶电力推进系统、港口及船用机械等产业链、配套能力,初步形成了互为龙头、互相配套的集群式发展模式。
眼下,青岛正加强船舶与海工领域招商引资力度。2021年,引进全球领先的海洋工程解决方案提供商新加坡TUFF海工,在青岛注册目前国内唯一的子公司“塔福能源有限公司”。随着其年产值过百亿元的海工项目落地,青岛将成为海洋石油和天然气全产业链的全球枢纽。
把握青岛与中国船舶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契机,引进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更多优质高端船舶海工产业布局青岛。目前,中船集团在青已布局北船重工、中国船柴、青岛双瑞、中船重工海装院、海西重机等多家企业单位,总数量达17家,推进船舶海工产业向高端化水平迈进。
1月25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在青岛出坞下水
联合清华大学和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在青岛组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构建“强核心+大平台+产业化”的新型海洋研发机构和创新机制,重点突破我国海工装备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
印发《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围绕青岛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存在的难点、断点、堵点,提出鼓励引进高端船舶海工设计机构,支持新建深海油气开发装备、高技术船舶项目等扶持政策,推动船舶海工装备产业高端化发展。
……
当前,陆地资源日益枯竭,各国加快探索利用深海资源。深海中拥有丰富的资源,是地球上尚未被人类充分认识和利用的潜在战略资源基地。
在此背景下,发展深海装备技术是重中之重。
面向未来,青岛正积极争取自然资源部支持,计划协同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和中船、中海油、五矿集团等央企,共同组建中国深远海开发和深海水下装备研究机构,通过在青岛开展深远海技术装备研发,实现我国深远海开发技术自主可控。依海而生、向海而兴。从近海走向深蓝,青岛一系列前瞻性布局和产业深耕,正迎来“收获期”,不断擦亮船舶海工装备“青岛品牌”,为进军海洋提供新的路径,为城市进阶创造新的可能。
(作者 勋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