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为进一步加强社科普及工作、弘扬市民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山东省暨青岛市第十七届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已于6月12日在莱西开幕,主题活动贯穿全年。科普周活动由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科联、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社科联主办,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青岛市社科联承办,青岛日报报业集团、青岛广播电视台协办。本届科普周以“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为主题,重点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社科普及志愿服务、社科知识大讲堂、社科知识网络答题、专家笔谈、社会科学普及示范体系建设、群众性社会科学普及活动等各类主题活动。 增强脱贫户的自我造血功能 青岛市政治学会 王 义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三大攻坚任务之一,对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此,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抓。在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题座谈会,研究部署扶贫工作。总体上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完成扶贫攻坚任务没有任何问题。对这一点我们是坚信不疑的。与此同时,为了防止脱贫户重新返贫,必须强化脱贫户的自我造血功能,这是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重要任务。一旦具备自我造血功能,脱贫户就能够坦然面对各种困难和问题,找到稳增长的路径。 所谓造血功能,是针对外部扶持而言的。为了完成脱贫任务,我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体系。包括: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责任体系,精准识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上下联动、统一协调的政策体系,保障资金、强化人力的投入体系,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的帮扶体系,广泛参与、合力攻坚的社会动员体系,多渠道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也就是说,党和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没有这种强大的外部帮扶,7000多万人要在短时间内实现脱贫是不可想象的。相比外部扶持,脱贫户自身造血功能更为重要。有了良好的造血功能,脱贫户才能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不落伍。我们看到,过去扶贫工作曾反复出现这类现象:有些贫困地区的贫困户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实现了脱贫任务,但过一阶段时间又重新返贫,又需要党委政府予以救济。这说明如果没有真正建立自我造血机制,完全依赖外界支持实现脱贫,是不可持续的。 每年1000多万人的脱贫任务十分繁重,建立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更难。如何使脱贫户具备自我造血机能,是我们在精准扶贫攻坚战中应着重思考的。 改变落后观念是前提。致贫的原因很多,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两者之中,主观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贫困往往和观念滞后相生相伴。有的贫困户缺乏进取心,“等、靠、要”思想严重,认为自己是被救助对象,党和政府绝不会不管不问,形成严重的路径依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脱贫攻坚,群众动力是基础。必须坚持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可见,培育贫困户主动脱贫的精气神非常重要,只要内生动力足,任何困难都难不倒,毕竟办法总比困难多。 产业脱贫是根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群众短期脱贫容易、长期稳定致富难度大。如何才能长期稳定致富?产业脱贫是根本。精准帮扶工作中创造的“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等经验,都是产业致富门路的探索。对于贫困户而言,无论是种植业、养殖业还是其他手段,只要路子对了,有市场,有发展潜力,就有了稳定可靠的经济来源,就能保障脱贫户始终有收入,并且不断增长。因此,为脱贫户找到产业致富门路是造血功能的关键之举。 科技支撑是基础。科学技术是现代农业的支撑。有了科技,现代农业才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实践证明,农村农民的脱贫致富离不开科技力量。我们看到,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我国广大乡村的农民开始重视科技脱贫。以电子商务为例,电商村、电商小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农民致富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在疫情期间,很多村民利用网络直播,使大量农产品走出深山老林,进入千家万户。科技在手,不仅能脱贫,而且能致富,甚至成为村子里的致富带头人。所以,加强科技知识培训是造血机制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 深化拓展“莱西经验” 打造乡村德治新格局 中共莱西市委宣传部 李 彦 20世纪90年代,全国村级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推广的“莱西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基层组织建设整体优化,农村改革发展持续推进,乡村治理井然有序,在全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即将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时期,莱西市深化拓展“莱西经验”,围绕强化乡村德治建设,突出党建统领作用,构建组织协调、教育阵地、实践养成、评价引领四个体系,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和乡村德治工作融合推进,为补齐农村治理现代化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有益探索。 搭建组织协调体系,发挥党建统领作用。“莱西经验”确立了党支部在村级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加强新时代乡村德治建设,同样必须发挥好各级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莱西市将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作为完善乡村德治体系、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平台,建成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个,以及12个镇级文明实践所、306个村级(社区)文明实践站、89个志愿服务基地,各级党组织书记担任负责人,实现文明实践阵地全覆盖。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组建了84支志愿服务支队、2000余支志愿服务小队,党员干部带头发挥作用,提供爱心洗衣房、校外课堂、文化大舞台等接地气的志愿服务项目,全方位满足群众需求。同时,将社会公益组织纳入文明实践网络,采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活动共建”模式,实现公益组织和文明实践基地的深度融合,有力提升了群众服务实效。 建设教育阵地体系,发挥展示培训作用。乡村文化根植于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长期以来在乡村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用文化涵养美德,建设教育引导载体,是新时代推进乡村德治建设的重要举措。莱西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公共文化资源,融入道德教育内容,打造了15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3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35处村史馆、16个诗教先进单位,使其成为凝聚村民共识、引导村民言行、养成崇德向善观念的良好场所。同时,结合纪念“莱西会议”30周年示范点的打造,创建了一批乡村德治示范村,为全市各村庄推进乡村德治建设树立标杆、作好示范。 培育实践养成体系,发挥群众主体作用。道德产生于人们的社会实践,良好道德品质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养成。围绕推动道德教化有形化和落地落实,莱西市组织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进万家”活动,组织26支、30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伍,在12处镇街56个村庄(社区)举办了融合文艺演出、法律咨询、金融服务、卫生医疗等服务内容的志愿活动,充分活跃了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按照“党建+社工+志愿者”的模式,广泛发动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扶贫助学、医疗服务、农技培训等志愿服务活动,形成人人争当新时代文明实践者的良好氛围。推进移风易俗进一步深入,将婚丧礼俗改革纳入村规民约,遏制大操大办、攀比炫富等陈规陋习,市镇村各级新时代结婚礼堂建设稳步推进,集体婚礼热潮不断升温,淳朴文明的乡村新风已然形成。 完善评价引领体系,发挥表彰激励作用。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必须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制机制,约束、引导村民的言行。莱西市制定了《自然人道德实践领域信用评价管理办法(试行)》,从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多个方面建立守信失信指标,明确67项行为赋分标准,实现了道德评价的具象化、实体化。同时,指导镇村设立信用管理机构,通过多渠道采集信息、公正评价、认定赋分、公开公示等流程,形成完整的个人信用评价机制。设立“道德基金”、道德超市,用实实在在的物质奖励表彰先进,让有德者有所得。道德模范和守信自然人还能优先享受公益岗位、优先列入先进典型评选、优先受邀参加镇村各类活动等,增强其荣誉感和成就感。广泛开展“好媳妇好婆婆”“好家风好家训”“五好家庭”等系列评选活动,并通过宣传橱窗、公开栏、灯杆道旗、公益广告、在市内主要媒体开办“榜样”“上善莱西故事汇”栏目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弘扬乡村正能量、展示乡村好形象,营造见贤思齐、择善而从的浓厚氛围。 精准扶贫实践创新之着力点 中国海洋大学 张立波 青岛市始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为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立足青岛实际问题,释放大数据在精准扶贫上的效能,进一步丰富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时代内涵。基于“理论-政策-实践”的基本思路,当前脱贫攻坚的实践创新应着力于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根本遵循。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发展实践的理论创新。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要义是精准,这贯穿于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产生、形成、发展与完善的全过程。精准扶贫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共产党扶贫开发理论的一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是对长期以来中国扶贫开发工作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具体体现在扶贫理念的创新、扶贫方式的创新以及扶贫主体的创新等方面。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战略要求是系统,要求做好局部与整体的统筹,不能只关注整体,更不能只关注局部。系统的战略要求充分体现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全局观、战略观、实践观。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始终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作为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始终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根本遵循,坚决做好“六个精准”,实施“五个一批”,解决“四个问题”。要做好扶持对象的识别与再识别,不断优化扶贫评价机制和脱贫退出机制。要深化对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的不断创新。 第二,以精准扶贫成效为关键指标。精准脱贫的成效是评价精准扶贫的关键指标,但要注重长远规划,以精准扶贫成效的可持续性为根本指向。注重对基层干部的思想引领和指导,驻村“第一书记”应坚决贯彻“六个精准”,深入到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脱贫困难与脱贫想法,进一步正面激励和引导群众主动脱贫,提高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注重对广大群众的培训和再教育,注重对村民脱贫观念的引导,提升村民的精神风貌和技能水平,帮助其树立积极主动的脱贫致富观。要注重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能够为本地带来持久性发展红利的脱贫规划。要注重培育当地特色产业,调动社会各主体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 第三,以内生动力为重要目标。注重培育落后村镇发展的内生动力,帮助其建立风险抵御机制,避免大范围出现已脱贫的家庭因重大变故再次返贫现象。内生动力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充分挖掘本地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应以创造性转化为基础,传承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具有恒久价值的文化精神,使文化基因渗入到地区发展之中。内生动力的培育应以村民为主体,要充分调动村民共同治理的积极性,发挥新乡贤的示范作用,树立脱贫致富的典型代表,激励村民自身形成“造血式”脱贫机制,提高每个村民、每户家庭的贫困风险防控能力,帮助并引导其建立自身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此外,内生动力的培育应以外部动力为基石,为巩固地区发展成果,应加强地区间产业合作,尤其是优势互补的地区产业之间的合作,培育地区知名的文化品牌。由单向延长产业链转向建立跨地区的产业网,提高特色产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产业发展的外部动力,从而为内生动力的增长赋能。 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 有效衔接中实现共赢 青岛农业大学 李敬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并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以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农”工作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做好有效衔接,实现二者的互促共赢,应着力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首先,应保障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最大的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是最大的发展不充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建成现代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应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优先”的要求,优先考虑干部配备,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和基层一线,注重选拔熟悉“三农”工作的干部充实地方各级党政班子;优先满足要素配置,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更多流向农村地区;优先保障资金投入,通过财政优先保障、金融优先服务等方式,尽早补上农业农村发展多年的欠账;优先安排公共服务,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统一、制度并轨,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保障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为实现全面脱贫和乡村全面振兴创造良好条件。 其次,应发挥农村党组织带头人的“领头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实践证明,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好的村庄,都有一个好的带头人。因此,应制定相应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培育力度,着重从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复转军人等人才中选拔培养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同时,应积极推进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委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工作。好的带头人和“多种身份合一”的叠加,更有利于发挥农村党组织书记的“领头雁”作用,进而促进产业振兴和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全面脱贫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扶贫中,要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否则,整个扶贫工作将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强大的动力,已经取得的扶贫成果也就有丧失的危险。好的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可引领乡村治理取得良好成效。而有效的乡村治理更有利于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最后,应构建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据统计,当前我国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可见,巩固脱贫成果的任务依然艰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构建防止返贫的长效机制很有必要。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应实施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全覆盖监测,建立健全返贫预警机制和应急救助机制。在发挥政府投入主体作用的同时,应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防止返贫的强大合力。继续提升科技扶贫的效能,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实现科技特派员对扶贫对象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的全覆盖。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全面脱贫和可持续发展的统一,进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总之,通过打好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优先投入、优秀农村党组织带头人培育和防止返贫长效机制构建等组合拳,扎实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一定能够实现二者的互促共赢。 能源扶贫:“造血式”扶贫新模式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周 鹏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之年。从“粗放扶贫”到“精准扶贫”、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的思想及工作方式转变,是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而能源扶贫在产业扶贫精准帮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不仅能持续改善贫困户的收入、生活状况,实现内部“造血”,还能加快推进农村能源转型调整、减少环境污染,更能有效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在目前能源产业扶贫中,光伏扶贫仍然是最主要的方式,其市场风险小,能为贫困户提供稳定收益,同时持续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近年来青岛市在经济薄弱村庄因地制宜开展了大量光伏扶贫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当前,全市脱贫攻坚已经进入攻营拔寨、夺取全面胜利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巩固能源扶贫成果,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需进一步凝聚共识,形成扶贫协作合力,切实打好脱贫攻坚战。 首先,能源扶贫需真抓实劲。能源扶贫涉及多方面工作,需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和农村居民之间密切合作,共同发力,推动能源扶贫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发挥实效。为此要进一步统筹能源扶贫项目管理机制,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大力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工程,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就光伏扶贫而言,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择优选择信誉品牌良好、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承担光伏扶贫电站的运营管理和技术服务,保障电站持续健康运行;主体企业应加强光伏电站监测,保证电站得到及时精准的检修维护;基层部门应定期组织光伏扶贫发电专题培训,并以扶贫就业形式,培训贫困户担任基础维护管理人员,确保每个扶贫村内都有一定数量能够满足电站日常维护工作需要的员工;金融机构应积极探索实行光伏扶贫电站保险机制,努力提升光伏扶贫电站风险抵御能力。同时,要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提高供电可靠性;建成“源-网-荷-储”协调运行系统,引导家庭屋顶式发电项目实现分流运行,充分消纳电源出力,为贫困对象提供有保障、可持续、高质量的电力资源。 其次,能源扶贫需常抓韧劲。能源扶贫工作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就光伏扶贫而言,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光伏企业的监管力度,全面公开帮扶对象的确定程序、电站建设实施情况、工程质量水平等信息,同时加强光伏扶贫发电收益分配方案的审核与监督,防范骗补行为造成的恶劣社会影响。宣传部门及有关平台应加强对光伏扶贫相关政策、光伏知识、项目建设动态、实施效果、典型案例的宣传推广,及时发布光伏扶贫信息,提高全社会对光伏扶贫的知晓度和支持参与度。此外,应加快光伏扶贫电站发电国家补贴的发放,简化程序,加强信息共享,压缩工作周期,及时发放光伏补贴红利。 最后,能源扶贫需善抓巧劲。能源扶贫不是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等某个主体的单一责任,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推动能源扶贫要善抓巧劲,汇聚外部合力共举扶贫新模式。可尝试研究出台激励政策,提高企业的参与度,拓展能源扶贫项目融资渠道,多方位筹集扶贫资金。同时,须充分发挥智库作用,汇聚能源企业、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等组织的科研力量,提高能源扶贫效率。对于青岛市而言,可引导支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在青高校通过校企合作、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多种途径,全力参与、支持我市能源扶贫工作,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科技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