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一座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会是怎样的一种体验?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着不同的答案,但便捷通畅的上下班通勤之路,应该是共同的答案之一。
今年,青岛发起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围绕市政设施建设、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等领域展开攻坚,一批长期影响群众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的市政设施短板正在补齐。
“提前通车!”进入第四季,城市更新建设攻坚行动进入冲刺期,一批备受关注的市政交通项目陆续传来好消息——
11月1日,酝酿18年之久的重庆路高架传来新进展:项目设计招标发布,距离开工又近了一步。重庆路自北向南纵跨城阳区、李沧区、市北区,是贯穿东岸城区南北主要的交通走廊,也是东岸城区重要的对外联系通道。据测算,重庆路快速路建成后,从山东路开车去城阳区中心城区,仅需20分钟左右,比目前节省约一半时间,交通高峰期节省时间更为可观。
▲重庆路快速路项目线路走向
10月31日,经过5个月的紧张施工,南京路市政设施综合整治项目主线道路通车。该项目主线道路通车后,对分流山东路-鞍山路节点压力,缓解山东路、福州路、哈尔滨路等道路交通拥堵具有重要意义。
10月25日,海尔路—银川路立交工程主线桥投入使用。通车后进一步完善了青岛骨干路网体系,将显著提升海尔路-银川路节点的通行效率,缓解青大附院、国信体育场等周边区域的交通压力。
▲航拍海尔路-银川路立交主桥
全力奋战,冲刺四季度。距离年底还剩不到2个月时间,青岛正全力推进攻坚项目建设提速,确保年底前逐步实现唐河路-安顺路、劲松五路、辽阳路快速路、地铁4号线等一批交通大动脉主线通车。
这些项目通车后,将极大地改善城市路面交通状况,有效缓解早晚高峰主城区交通拥堵,提高主城区出行便利度,为更多“上班族”带来可感知可触摸的获得感、幸福感。
1
青岛“变大”,单程平均通勤距离8.6公里
所谓通勤,一般指从家中往返工作地点的过程。对上班族而言,通勤时长无疑是影响工作日幸福指数的重要因素。
有关报告显示,5公里以内通勤比重反映就近职住、可以慢行通勤的人口占比,又称“幸福通勤”,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测度。
总的来看,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人们的通勤距离与时间会呈现不断拉长的趋势。
今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监测与治理实验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地图联合发布《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报告》选取44个中国主要城市,汇聚9000万人的职住通勤数据,用通勤时间、通勤空间、通勤交通三个方面的9项指标,呈现2021年度中国城市职住空间与通勤特征的变化。
报告显示,主要城市通勤距离普遍增长,特大城市增幅显著。超大城市平均通勤距离9.4公里,特大城市8.7公里,Ⅰ型大城市7.8公里、Ⅱ型大城市7.6公里,同比均有增加。
10个特大城市中,沈阳、青岛、西安、南京、郑州、成都、重庆等7个城市同比增加超过0.5公里。其中,青岛单程平均通勤距离为8.6公里。
数据背后映射的是青岛城市的快速长大。从狭窄的沿胶州湾南北带状发展,到“东移、北进、西跨”,从沿湾发展到环湾发展,青岛从一个海边小渔村,一步步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
1994年区划调整前的青岛市区,囿于老城区、南北狭长的一带,面积仅为92平方公里。时至今日,青岛市区面积已经增加到5190平方公里,增长了55倍。
近十年,青岛市区面积扩大了六成。市区人口从363万增加到732.8万,实现了翻番增长。城区人口从314万,增加到580万,增长了84%,迈入特大城市行列。建成区面积从375平方公里增加到762平方公里,实现翻番。
不断扩大的城区和人口规模给城市交通运行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
地铁当先锋,把城市“变小”
轨道交通是公共交通体系的骨干,其通达度不仅关乎人们的出行便利度,还关乎城市乃至城市群空间格局的拓展。
从国内来看,地铁在居民通勤出行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在公共交通体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22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显示,2021年,40个地铁运营城市中32个城市有新开地铁、轻轨线路,800米轨道覆盖通勤比重总体平均达到17%,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
其中,超大城市达到28%,同比增加2个百分点,特大城市集中了近一半新增轨道里程,轨道覆盖通勤比重同比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21%。成都轨道覆盖通勤比重达到34%,超越广州跃升成为全国最高水平。
从2015年第一条线路开通至今,青岛地铁每年都有新线或新段开通,成为近十年来全国地铁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目前已开通6条线路,全长284公里,运营128座车站,跻身我国地铁运营里程前十名,是仅次于北京的北方第二城。根据该报告,青岛800米轨道覆盖通勤比重与全国数值一致,也是21%。
从五四广场到青岛北站,从崂山到董家口,从即墨到胶州……一条条地铁拓展了城市出行空间,提升了城市交通运转效率。随着青岛地铁线网覆盖面更广,市民的出行里程也更长。
2021年,青岛地铁线网总客运量达2.47亿人次,日均客运量67.6万人次,同比增长78%。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客运量比重逐年增加,由2019年的15.4%增至2021年的24.5%。2021年,青岛中心城区居民平均出行距离5.9公里,较2015年5.16公里增加0.74公里。与此同时,居民平均出行时耗较2015年减少约4.5分钟,同等出行距离下出行时间减少约8.5分钟。
从区域出行距离变化来看,对比2021年和2015年的数据,东岸城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崂山区)发展程度较高,相对稳定,平均出行距离变化幅度最小,由5.21公里增长到5.77公里,北岸城区(城阳区)随着高新区等区域建设发展,城市拓展迅速,平均出行距离变化幅度最大,由5.17公里增长到6.59公里,西岸城区(原经济技术开发区)由4.91公里增长到5.55公里。
市交通运输局城市交通处处长陈刚表示,下一步,将统筹市民出行需求、地铁及枢纽衔接、场站及道路条件等因素,完善公交出行网络,识别城市主要客流通道,在地铁尚未辐射区域规划公交客运走廊,启动高峰通勤公交网络建设,促进常规公交和轨道交通两网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公共交通服务质量,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出行需要。
3
提高45分钟以内比重,筑起“幸福通勤之路”
全球城市在构建“幸福通勤之路”过程中发现,居民单程通勤时间在45分钟内较为合理。因此,提高45分钟以内通勤比重是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目标,是城市规划和交通服务水平的综合体现。
▲航拍辽阳路(南京路-福州路段)交通结建工程主桥
“比上班更糟心的事是自己被堵在了上班路上。”“每天下班在公交车上晃荡1个多小时,回家后一点心情也没有”……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承受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的人口超1400万,占通勤人口的13%,长距离通勤已成为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现象——大量时间“耗在路上”,不仅让上班族身心俱疲,同样给城市交通造成了极大负担,降低了城市运转效能。
着眼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国内各大城市均将改善通勤环境作为城市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青岛情况来看,受道路拥堵、路网密度等因素影响,还有一定比例的市民在忍受着“通勤难”。
“要提高市民通勤幸福指数,需要综合发力,对包括城市路网、公共交通等城市交通体系进行系统性加密重塑。”青岛工程咨询院副院长曲伟对市内交通建设和规划领域长期关注,围绕加快改善城市交通环境,提升群众出行体验,他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优化交通路网体系。加快完善城市路网和地铁建设,加快城市公共交通融合发展,完善公交网络和配套设施,推动地铁网和公交网有效衔接。
二是优化道路交通组织,提升交通智慧化管理水平,提高路网通行效能,利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好事关城市运行效率和市民出行便利的拥堵问题,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通过管理、执法等各方面的提升,为人们出行打造平安、便捷、绿色、智能的交通环境。
推进正酣的城市更新建设攻坚行动,为缓解“通勤难”提供了“解题思路”。以地铁为例。2022年至2024年三年间,青岛将重点推进34个地铁建设及地铁沿线开发建设项目。其中,地铁建设项目11个、TOD开发项目21个、市政道路项目2个(辽阳路高架南京路至福州路段、福州路至海尔路段工程)。
▲地铁4号线列车
目前,全长约30公里的地铁4号线正在空载试运行,朝着年底通车目标冲刺。4号线开通后,与既有的1、2、3、11号线7座车站换乘,使整个地铁线网的换乘站增加一倍,由7座增至14座,进一步推动青岛轨道交通主干网络成型,成为更多市民“畅达幸福”的通勤之路。
通过三年攻坚行动,青岛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体系,吸引更多人在地铁两侧工作和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作者|周建亮 摄影|刘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