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近期在对华政策上搞了一个大动作:正式出台《德国联邦政府中国战略》。
朔尔茨领导的本届德国政府酝酿这一战略文件已久,它被视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德国在各领域对华行动的指南针。
该战略文件强调对华“去风险”,称德国致力于减少在一些关键领域对中国的依赖。文件发布后,有外媒渲染称,该战略意味着“同此前中德关系、中德经贸发展态势的‘决裂’”。
中德关系,真的要“凉”?
新战略难掩“防华”基调
这份40页的战略文件主要介绍了当前德国政府如何看待中国,如何评估德中关系现状和前景,并提出未来德国在双边、欧盟和国际合作层面应对中国带来竞争挑战的举措。
本届德国政府制定中国战略,意在统一德国内部对华政策,在与中国的交往中更好维护本国利益,并为加强与利益相关方在中国问题上的协调奠定基础。
在对华定位上,该战略沿用欧盟此前就欧中关系提出的三重定位,即视中国为 “合作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然而,该文件也毫不遮掩地宣称:“近年来,两国关系中对抗和竞争的因素增加。这促进我们需要改变对中国的态度,重新调整与中国的合作。”
鼓噪对华“去风险”
在战略文件中,“去风险”和“减少依赖”是核心内容。
文件指出:“近年来中国对欧洲的依赖程度在不断下降,而德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却越来越高。单方面依赖关键的初级产品、尖端技术和个别市场会限制贸易选择。德国希望在继续参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在关键领域对华依赖,以降低风险。”
同时,文件还是重申了德国政府不寻求将两国经济“脱钩”的态度。文件发布后,总理朔尔茨还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强调了这一点。
正如德国工业协会总裁西格弗里德·鲁斯武尔姆此前所指出,所谓“脱钩”是错误行为,既不现实,也有危害。
2022年中德双边贸易数据显示,中国连续七年成为德最大贸易伙伴,德自华进口同比大增三成。诸多德企看好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对华经贸合作有增无减。如果德国政府欲借“去风险”之名,行对华“脱钩”之实,那么首当其冲受损的,怕是德国自己的利益。
德国政府内部意见不一
从该战略文件的制定过程和内容上看,当前德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确实有些“纠结”。
2021年年底,德国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达成联合组阁协议,联合政府上台执政。此后,制定对华战略一事便提上了日程。
但战略文件起草过程并不顺利,一直处于重新评估和修改状态。德国《商报》报道说,在文件公布的前两天,德国政府各部门还在谈判。
该战略出台时间一拖再拖,主要是因为德国各方力量在不少涉华问题上意见不一。联合执政三党中,绿党更为激进,主张在经贸问题上对中国采取更为强硬的态度,而朔尔茨所在社民党的主张则相对务实、温和。
据德媒报道,社民党一内部团体此前发表了一份对华政策立场文件,呼吁推行务实的对华政策,警告不要采取反华战略。
德国智库墨卡托中国研究所学者芭芭拉·蓬格拉茨认为,绿党籍外长贝尔伯克和总理朔尔茨之间存在重大分歧,政党政治是德国当前对华政策的特征。此外,德国经商学界人士也都不同程度参与了战略的制定。
因此,最终出台的内容,是各方协调、妥协的结果。
从内容上看,尤其为绿党所关注的环保、人权等问题均有所体现。文件多次提及价值观问题,一些敏感议题上有强硬措辞。但与最初披露的版本相比,一些表述调整得更为温和,使得战略内容整体上没有过于极端。
中德关系何去何从
现在再来看文章开头的问题:
德国对华关系,真会如某些外媒所说的那样,同过去“决裂”吗?
应当看到,这种观点明显有煽风点火、挑拨离间之嫌。《中国战略》是一份纲领性文件,目前作出某种结论还为时尚早,还需观察此后战略的具体执行情况。
一方面,该战略文件释放出一个较为明确的信号:在近年来国际大环境急剧变化、中国影响力日益增长的大背景下,德国政府在对华政策上已有较明显的调整。
第一,德国更强调本国优先,在各个方面加大了对中国的防备,意图加强在原材料供应、创新技术等关键领域中的安全,以更好维护本国利益和地位。这是德国这个传统强国对中国实力稳步上升、在国际舞台话语权逐渐增加所作出的反应。
第二,鉴于德国对华政策上流露出的观念转向,此前较少提及的所谓“价值观”话题或将在中德关系中频繁出现,或对未来中德关系造成一定冲击。
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中德没有根本利害冲突,合作基础扎实,发展动力强劲。该战略文件也强调与中国在气候变化和环保、文化、教育等领域开展合作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世界上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中德更加紧密地携手合作,不仅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与稳定,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和建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