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议政调研 > 理论动态 >

人均体育场地3.5平方米,青岛全民健身“提档升级”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5日

《青岛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方案》印发,提出到2025年公益性健身设施超过11000处、每年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90项——

人均体育场地3.5平方米,全民健身“提档升级”

“帆船之都”“足球名城”“田径之乡”,在青岛众多亮眼的城市名片中,体育元素举足轻重。在全民健身战略的深入推进中,青岛将加速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离健康青岛、体育强市的梦想更进一步。

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14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体育局制定的《青岛市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日前正式印发,方案以2025年和2035年2个时间节点分阶段制定了具体目标,并提出七方面重点任务和配套保障措施。

根据《实施方案》,到2025年,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公益性健身设施超过11000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全民健身活动遍布城乡,每年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90项,区(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300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2名,各级体育社会组织不少于1800家,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5.5%。政府提供的全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体系更加完善、标准更加健全、品质明显提升,努力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到2035年,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全民体育健身设施日益完善,智能化应用普遍推广,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赛事常态化。全民健身成为赋能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建设健康青岛、体育强市的重要力量。

一批运动场馆见缝插针地“嵌入”市民生活圈,一块块城市空间的“边角余料”正成为全民健身的“金边银角”,一个个便民利民的“8分钟健身圈”正陆续建成,一场场体育赛事吸引市民参与……随着《实施方案》的落地推进,在青岛,健身空间更加便利,健身活动更加多样,健身方式更加科学,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问题,有着越来越好的答案。

建在居然之家楼顶的“空中足球场”。

更便利、更普及:

推动全民健身空间载体提档升级

在市北区康定路10号,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正在热火朝天地工作,在此起彼伏的机械轰鸣声中,陪伴了人们20多年的弘诚体育场将迎来一场“嬗变”。到2024年重新投入使用时,它将变身成为由田径场、足球场、游泳馆、篮球馆、健身馆、乒羽馆、室外运动场等组成的综合体育运动中心,为居住在周围的群众提供更多元的健身场地供给。

弘诚体育场的改造升级,是青岛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布局的一个缩影。“青岛已连续9年将健身场地建设纳入‘市办实事’,共建成700余处以笼式多功能运动场为主的运动场地。全市累计健身设施已达1.1万处,基本建成了城市社区‘8分钟健身圈’,实现了农村健身工程全覆盖。我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3平方米,高于全国的2.62平方米。2023年将新建、改扩建全民健身体育公园10处、健身步道和设施300处,进一步满足群众高品质、多样化健身需求。”在发布会上,市体育局副局长张馨给出的一组数字,描摹了一个全民健身空间资源不断丰富的青岛。

“按照人口要素统筹全民健身服务资源的布局,是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的新方向之一。根据常住人口总量、结构、流动趋势,合理布局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这是解决公共服务资源供需错配、推动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仉元明表示。

按照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基本原则,《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构建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主渠道、有序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打造便捷绿色适宜的全民健身新载体等三项重点任务,持续优化全民健身公共资源的多元供给和科学布局。

加快构建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主渠道。《实施方案》提出优化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环境,鼓励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开展项目推广普及;夯实基层社区全民健身基础,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能纳入社区服务体系、鼓励成立群众自发性体育健身组织、常态化开展社区运动会;规范壮大体育志愿者组织,推动全民共享更多体育成果,推动体育系统管理的专业场地设施分时段、分类型向社会开放等。

有序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提出科学统筹全民健身资源布局,健全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制度,不断增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能力;优化城乡全民健身功能布局,推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与其他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务实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以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为契机,探索建立联合办赛体制机制,打造“沿黄体育”城市名片等。

积极打造便捷绿色适宜的全民健身新载体。《实施方案》提出,打造群众身边体育生态圈,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利用自有资源建设共享健身空间;建设区(市)、街道(镇)、社区(村)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城市8分钟健身圈更加完善;新建居住区建设单位须按照“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推广建设绿色、低碳、节能、实用、美观的体育场馆;加快运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进场馆管理和赛事服务等。在推动健身场地全面开放共享方面,落实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开放补助政策,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及其附属空间开放;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要带头开放可用于健身的空间,做到能开尽开;鼓励学校体育设施实行免费和低收费政策对社会开放,已建成且有条件的学校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全隔离改造;新建学校规划设计的体育设施要符合开放条件;支持鼓励私营企业向社会开放自有健身设施。

华灯初上,海尔路东侧一处夜间篮球场热闹非凡。

值得一提的是,数字化已经成为青岛全民健身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工具”。即将于6月上线运行的“全民健身一张图”,被列入全市重点建设的12大数字应用场景之一,将具备全民健身地图、健身设施一键报修、赛事活动发布、健身场馆预订等功能,建成后将有效整合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赛事活动等资源,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化、精准化、便捷化水平。

正在推进中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也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空间的拓展创造了更多可能。《实施方案》提出结合城市更新建设、山头公园整治、公园城市建设,留足健身场地,建好配齐健身设施。根据城市空间开发结构因地制宜预留健身运动空间,重大体育项目应列入重点项目库。结合山头公园环境整治,改造增加体育设施和体育元素,建设全民健身体育公园、户外活动营地等。统筹推进健走步道、登山步道和骑行道三类健身步道的新建、改造和升级,逐步建立覆盖全域的步道体系。到2025年,新建和改扩建体育公园12处,形成覆盖广泛、类型多样、特色鲜明、普惠性强的体育公园网络。

更多样、更精准:

带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多元供给

从2.5万人参与的青岛国际马拉松等千余项各级各类赛事活动,到全年举办超过600场次的社区运动会,越来越多样的赛事活动体系,让青岛的全民健身活动得以更加广泛地开展。

办好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青岛马拉松、海上马拉松;支持举办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国际名校帆船赛(中国·青岛)、崂山100公里国际山地越野挑战赛等自主品牌赛事;高水平筹划山东半岛城市帆船拉力赛,持续举办青岛市全民健身节、全民健身运动会、云上运动会、智力运动会、社区运动会、“青岛球王”系列公开赛、时尚体育季……《实施方案》“点名”了一批赛事,提出积极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体系、夯实广泛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群众基础等两项重点任务,以异彩纷呈的赛事活动,更精准地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健身需求。

积极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赛事活动体系。《实施意见》提出大力开展全民赛事活动,以品牌赛事、重点赛事、群体赛事为引领,构建多项目覆盖、多层级联动、多主体主办、全民参与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赛,完善社会力量办赛备案、监管、评估、扶持制度,适度扩大补助范围,调动社会力量办赛积极性,不断繁荣赛事市场;培育知名赛事活动品牌,让市民有更多机会亲身参与体验精彩自主品牌赛事;推动户外运动健康发展,进一步丰富山地户外运动产品供给,依托山地、河流、海岸线等自然条件,探索发展潜水、冲浪、滑水、跳伞、滑翔伞等时尚体验体育运动项目,促进户外运动助推旅游业快速发展;加强健身运动安全监管等。

夯实广泛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群众基础。《实施方案》提出,落实全龄友好理念,制定实施重点人群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在场地设施建设和赛事活动开展中充分考虑不同群体需求,加强“一老一小”人群体育健身方法的研究和体育健身活动的指导;营造无障碍体育环境,支持完善残疾人运动训练和康复设施;培养终身运动者,建立常态化青少年体育服务机制,创建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青少年运动项目俱乐部;提高职工参与度,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为职工配备健身设施、健身器材,基层工会可按一定标准通过政府采购方式为职工会员购买健身服务等。

市民在北岭山森林公园晨练。

从品牌活动到群众赛事,青岛将以丰富的赛事供给满足不同群体的健身需求,推动群众赛事活动真正办到群众身边,为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提供更多选择。

更科学、更健康:

推动全民健身科学理念深入人心

5月20日晚的金沙滩啤酒城是一片活力四射的欢乐海洋。在2023青岛西海岸全民健身音乐嘉年华暨刘畊宏乐动嘉年华现场,在“全民健身教练”的带领下,千余名市民组成的跳操团让初夏的青岛夜晚进入了一场火爆的健身狂欢。这一活动之所以能够“出圈”,不仅在于其让人耳目一新的“健身+直播+音乐”的形式,更在于人们对科学健身指导和全民健身氛围的迫切需求。

把健康指导送到群众身边,培育更加浓厚的全民健身文化氛围。《实施方案》提出稳步提高全民健身标准化科学化水平和努力营造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两大任务。

稳步提高全民健身标准化科学化水平。《实施方案》提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建立体质监测数据库,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第三方机构等科研优势,探索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中的应用;提高全民健身运动专业化水平,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机制,加强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深化体卫融合提高全民体质,探索政府、医院、企业、社区协作服务模式,建立多功能新型体卫融合社区服务站点;建立体卫融合专家资源库,制定体卫融合复合人才培训计划,促进体卫融合项目落地惠民。

努力营造人人参与体育锻炼的社会氛围。《实施方案》提出培育青岛体育文化,讲好青岛体育故事;实施全民健身文化创作精品工程,传承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提升城市体育文化软实力,打造一批科学健身传播平台,发挥体育明星正能量,加强青岛体育文化建设;健全完善激励体系,深入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常态化开展达标测验活动,向达标者颁发证书。探索建立全民健身科学运动积分系统,提倡有条件的区(市)发放体育消费券或“体惠卡”,引导群众积极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放大“帆船之都”“足球名城”品牌溢出效应,支持青岛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

可以想见,在公共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市氛围的加快培育下,全民健身基因融入城市发展肌理,将为这座城市注入更多活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到2025年,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公益性健身设施超过11000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

■全民健身活动遍布城乡,每年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90项,区(市)级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300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3.2名,各级体育社会组织不少于1800家,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5.5%

■政府提供的全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体系更加完善、标准更加健全、品质明显提升,努力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到2035年,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

全民体育健身设施日益完善,智能化应用普遍推广,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赛事常态化。全民健身成为赋能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建设健康青岛、体育强市的重要力量

主办:青岛市民营中小企业家互助协会承办:青岛市民营中小企业家互助协会鲁ICP备19061273号Copyright © 青岛市民营中小企业家互助协会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法律顾问:山东中威永丰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技术支持:山东中威永丰企业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