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广大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当前,各地各部门积极出台一系列金融支持、税费减免以及稳岗就业的政策措施,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逆境突围。当前,扶持政策的落地情况如何,中小企业如何化“危”为“机”,企业及业内人士还有哪些政策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本期《财经问道》记者采访了多位企业负责人和业内专家,进行了深入探讨。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和基石。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小企业面临严峻的考验。为此,中央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中小企业负责人表示,在疫情下,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是市场需求萎缩、没有订单。此外,虽然扶持政策让企业感受到一定的暖意,但有的措施“看得见、摸不着”,企业感受不明显。
“扶持政策要有更多的细节和针对性。当前,很多中小企业面临如何活下去的问题,因此,需要出台更有力度的扶持政策。”多位受访的企业和业内人士呼吁,各级政府应在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税费减免等方面支持力度的同时,让政策惠及到更多的企业。
企业经营困难 扶持政策加速落地
“对企业来说,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没有订单。”晋商创投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人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其公司主要是做“学霸坚果”,并给很多学校做配餐,但由于疫情的原因,大部分学校还没开学,所以配餐订单基本没有。“我们现在正在开发新产品,开拓线上等销售新渠道。”
广州一家服装企业的负责人也告诉本报记者,受疫情影响,市场需求萎缩明显,虽然企业已经复工,但因为没有多少订单,再加上原材料供货不足,目前企业的生产量很小。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疫情之下,一些AI、大数据等科技型企业虽然在国内市场发展稳定,但国外市场受影响明显。“大数据分析平台对疫情防控可以提供很好技术支撑,国内市场受影响较小,但由于国外市场目前没法继续开拓,所以之前规划的项目很难推进。”北京一家大数据公司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全球疫情形势依然严峻,企业发展肯定会受到影响。
面对疫情给广大中小企业带来的严峻考验,中央高度重视,并及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企政策,如加大金融支持、实施税费减免、支持稳岗就业、社保及公积金优惠、降低经营成本、促进外贸稳定等。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积极出台相应措施,为恢复经济按下“加速键”。比如,为缓解企业的成本压力,天津、山东、江苏、新疆等地纷纷出台房租减免政策。在疫情期间,深圳市拿出超过30亿元为中小微企业贷款贴息,相关企业可零门槛获得帮助。而受疫情影响,一些外贸企业无法正常履行国际贸易合同,辽宁省贸促会通过出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帮助企业减少疫情造成的违约损失。而作为中小企业大省,江苏省针对中小企业发布了22条政策措施,从减负、强贷、稳就业等多个方面对企业进行扶持。
资金需求突出 金融措施须更有普惠性
“这次疫情让中小企业的脆弱性变得更加明显,企业的资金矛盾更加突出。”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周德文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虽然金融扶持政策在向中小微企业倾斜,但以金融机构现有的风控标准,很难给予中小微企业足够的资金支持,许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户还是贷不到款。
“我们现在大约需要200万元-300万元的流动性资金,但目前贷款面临一定的困难,银行还是只认固定资产做抵押。”晋商创投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企业目前正在和银行积极沟通,但因抵押物不足,所以有一定的难度。
本报记者采访的多家企业均反映,房租减免、社保优惠、稳岗就业等政策企业基本都能享受到,这些扶持措施让企业感受到政策暖意,但对于资金需求,一些企业表示仍难以获得。
“对于小企业的贷款难题,政府担保公司应该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晋商创投控股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比如有针对性地扩大担保企业范围,对更多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产业部副主任、研究员卞永祖告诉本报记者,疫情期间,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很多支持措施,但有些措施“看得见、摸不着”,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由于疫情来势迅猛,这些措施中,有些出台得比较仓促,没有时间来进行深入地研究,在落实细节上并不明确,导致落地难。也有一些措施,没有考虑地方的实际情况,比如,有的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对企业的财政支持就存在困难。此外,虽然货币政策比较宽松,但由于商业银行的避险心理,更多地将信贷倾向大企业、重点项目,很多中小微企业因此享受不到。
采访中,受访企业及业内人士都反映,当前的金融扶持政策应该更具普惠性。
政策应更细化更有针对性 加大扶持力度
“疫情影响下,扶持政策应该更细化和更具针对性。”卞永祖指出,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生产型企业与服务型企业、以外销为主的企业与以内销为主的企业受疫情影响的程度不同,受影响的方面也不同。因此,应针对不同类型企业、不同领域制定不同的扶持政策。
其次,在国家层面出台统一支持政策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出台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扶持措施,如可以在劳工、土地等方面提供更多支持。
第三,加大扶持政策的力度。此次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前所未有,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正面临生死考验,必须出台更有力度的政策,加快刺激企业复工复产,这关系到投资、就业、消费等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疫情冲击的严重性,不能等到企业不行了再出台政策,那可能就晚了。”
“要对中小微企业加快‘输血’,要有更多创新性的扶持其发展的金融产品,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卞永祖表示,今年以来,央行两次针对中小商业银行降准,体现了对中小企业的重视,后面还应该鼓励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出台更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而且要更具有普惠性。建议地方政府考虑发行创新型中小微企业集合债,并提供财政担保和利率补贴,让广大中小微企业尽快拿到资金,复工复产。
周德文也表示,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金融服务需要进行产品创新,如产品通过与大数据和区块链等先进技术的结合,下沉到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当中。就像供应链金融、动产融资等,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完成信息搜寻、定价和交易等流程,将订单、产品物流等流动资产抵押进行融资,这可以扩展中小企业的融资途径,让中小企业能够以更低的成本获取金融服务。
“与此同时,还应对中小企业进行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把稳就业作为头等大事。中小企业解决的就业岗位越多,对其降税降费的力度就应更大。”卞永祖表示,还要减免金融机构的相关利息、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提升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能力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炜
4月15日,央行对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和仅在省级行政区域内经营的城市商业银行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实施到位。央行5月15日还将实施到位对上述金融机构降准0.5个百分点,两次降准共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
上述定向降准旨在落实日前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对中小微企业提供普惠性金融支持。在新冠肺炎疫情及世界经贸形势急剧变化的背景下,中小微企业遭遇较大生存压力。中小微企业现金流较为脆弱,员工工资、设备使用、贷款利息等刚性成本极易导致资金链紧张,经营陷入困境甚至加速退出市场。
疫情令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资产质量承压。中国银行研究院的报告称,中小城商行、农商行资产质量相对较差,风险抵补能力较弱。受疫情影响,其资产质量及盈利能力将受较大影响。截至2019年末,中小农商行、城商行不良贷款率显著高于其他银行。农商行拨备覆盖率较低,仅略高于监管最低要求,风险抵补能力较差。中小银行客户多为中小企业,存在地区聚集性,其贷款结构与当地产业结构高度相关,受疫情冲击或面临违约集中暴露,冲击资产质量。此外,中小银行业务创新能力较弱,信贷投放规模明显不及大行,较难及时通过线上服务削弱疫情影响。
从在港上市的内地城商行公布的数据来看,部分银行本就遭遇不良率上升压力。锦州银行连续两年亏损,2019年末不良贷款率由上年末的4.99%升至6.52%。甘肃银行、江西银行及天津银行2019年末不良贷款率分别为2.45%、2.26%、1.98%,较上年末上升0.16、0.35、0.33个百分点。
但当前银行业也面临发展的机遇。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认为,每次突发事件的冲击都将是银行业加速经营管理转型的催化剂,是一次打破行业竞争均衡的机遇。建议商业银行积极主动对接民生保障、医疗卫生、物流仓储等重点领域优质中小企业的需求,通过灵活调整授信额度、缩短审批期限等手段,帮助其早日恢复运行。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小企业将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也是国家中长期重点扶持领域。建议银行重点发力优质中小型客户、民营企业客户,力争成为中型客户主办行,夯实客户基础。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日前表示,对中小银行实施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改革的办法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和信贷资金配置,支持中小银行更好聚焦中小微企业,增加信贷供给,降低融资成本,服务实体经济。
中国银保监会副主席周亮4月3日称,发挥政策性银行的逆周期调节作用,支持民营、小微企业发展。鼓励政策性银行向中小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以转贷款方式向民营和小微企业发放相对优惠利率的贷款,利率不高于当地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目前,转贷款余额已经达到了1800多亿元,较年初增长17%,下一步还会加大力度。
多家中小银行也在忙于准备“补血”。4月3日,南京银行与杭州银行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申请均获得证监会发审委审核通过。杭州银行2016年末、2017年末及2018年末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95%、8.69%、8.17%,2019年三季度末为8.09%,亟待提高资本充足水平。该行拟定增募资不超过72亿元,将全部用于补充公司核心一级资本,提高公司资本充足率。
中小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提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增加对实体经济的信贷资金支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有统计显示,2019年共有15家银行发行了永续债,发行主体多为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而今年以来,商业银行永续债的发行主体主要是城商行。例如,江苏银行4月1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完毕2020年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规模200亿元,用于补充公司其他一级资本。深圳农商行4月8日至10日发行25亿元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成为今年第7单银行永续债,也是首单农商行永续债。
市场不必对中小银行的整体资产质量过度担心。刘国强指出,疫情对经济造成短期较大的冲击,部分行业影响比较大,风险会有所上升,对银行信贷资产也必然造成一定的下行压力。但总的来看,中国银行业整体损失吸收能力比较强,风险抵御的弹药比较充足。到2019年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86%,远低于5%的监管标准。拨备覆盖率是186.08%,贷款损失准备余额达4.5万亿元,应对不良率上升的“缓冲垫”充足。
疫情之下中小企业须练好内功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面对疫情带来的影响,我们不会被动等待,而是寻找新的出路。”北京一家智能家具制造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现在北京仍处于疫情防控关键阶段,很多业务开拓和项目会谈都延期了,公司现在主要是研发创新、开源节流和做好内部管理,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
“疫情带来了‘危机’,但也是倒逼企业创新求变的一个‘机遇’。”杭州海外旅游公司总经理助理李治向本报记者表示,当下,旅游企业应该“内外兼修”,自救突围。因此,其公司鼓励全体员工积极调动各自的社会资源,寻找优质货源,在公司的小程序平台“海外都乐荟”微商城上进行销售。就这样,员工们纷纷成了带货推手,从卖旅游产品变为卖生活产品。
“公司一共有214人,他们都是天然的销售员,每个人都拥有大量的旅游客户,我们试着在原来的用户群中开拓新的业务,实现旅游产品向实体产品的转型。”李治说。
优投空间创始人代瑞红则表示,此次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很多都具有普遍性,如现金流紧张、线下工作暂停暂缓等。代瑞红说道,当前,很多中小企业转为线上办公,但线上办公的效率有待提高。对于采用远程办公的企业,建议大家选择适合企业的线上办公软件,从而提高办公效率。而在产品销售上,当前企业很多业务只能通过远程沟通,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需要在维持现有客户关系下将工作重心调整到练好内功,打造品牌上来。
在产品研发上,企业需要密切关注需求,及时响应,适时推出符合疫情防控的新产品、新服务。除了疫情防控相关产品之外,科技企业可以集中精力关注未来的需求和用户需求,集中精力做好研发。在商业模式上,企业可以集中精力思考,积极寻求转型升级的机会。同时,还要开源节流。
疫情对创业企业也有警醒作用,即企业一定要充分重视现金流,且储备周期要拉长,原来可能只储备2-3个月,现在可能要储备6个月甚至更长。建议企业把现金流的金额、类型扩充一下,如设立抗击风险类的资金池,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也能随之增强。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企业负责人表示,疫情之下,企业不能消极等待,而应该积极应对,寻找新的发展机遇,趁着这个“机会”苦练内功。
“面对危机,中小企业应该合纵连横,抱团创新。”浙江民营投资企业联合会会长周德文告诉记者,比如,酒店是实体,可以联合互补客源、联合使用清洁员工、灵活调配清洁和整理。调动各种资源,包括订房、客人用车都可以互联互利合作。在旅游城市,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协同下,酒店和旅游度假景点进行高度资源整合,加强统一对外宣传和接待游客等。
困难看担当,逆境看胸襟。外部环境越复杂,练好内功越重要。这不仅是眼下度过疫情的需要,也是恢复经济生活的需要,更是把握发展机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