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五年建成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4种改革模式全国首创
青岛中医药事业抢占“制高点”
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研发的国内首款治疗痛风的功能饮料进入临床阶段;在全省成立的九大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中,青岛中医医院作为唯一的“地市级医院”,组建了肺病专业、心血管专业、康复专业三大集群;青岛言鼎生物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签约,联合开发药用植物干细胞;青岛中医药特色服务电子地图上线,方便市民求医问药……
今年以来,青岛中医药事业发展持续发力,迎来“黄金期”。好风凭借力,青岛历时五年建成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并以此为契机,加紧扬帆,迅速行动,差异性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4种改革模式被认定为全国首创。青岛还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行动”纳入“健康青岛行动”实施方案,作为专项行动重点推进。
打造全国“首创”有底气,仍需破解“山多峰少”困境
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中医药再次“出圈”。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不久前也出台了《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山东省及青岛市专门成立中医药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别为省委和市委主要领导,这在全国也极为少见……可以说,中医药发展真正迎来了“黄金时期”。作为大健康领域的重要一极,全国各地均已行动起来,而青岛也紧紧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以更早的行动、更迅捷的速度,抢占发展的制高点。
伏羲九针神农药,岐黄问对天下传。青岛的一系列全国“率先”与“首创”举措,来源于这座城市的中医“底气”。青岛的差异性中医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评定、外埠中医专家存案、中医体质辨识与健康指导等4种改革模式被认定为全国首创。其中,市中医医院和市口腔医院创新性地将门诊中医优势病种纳入统筹支付范围并按病种结算或日间病房管理,提高了结算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此作为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市疾控中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全域调查。
青岛共有两个中医专业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临床重点专科,还有全国首个海洋药物研发生产基地,以及全国唯一的国家药监局海洋中药重点实验室。全市三甲中医医院数量共4家,与深圳并列计划单列市之首。全市山东中医药大学非直属附院4家,居省内地市前列。
在诸多方面,青岛的中医药事业都走在前列。但瑕瑜错陈,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是,青岛的中医药发展高峰不高,与青岛打造长江以北一流医疗中心城市目标仍有差距。北上广代表着我国医学的高水平,他们均有中医药大学直属附属医院。济南有山东中医药大学,它拥有3所直属附属医院、13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而青岛的中医药大学处于空白之地。此外,青岛中医药产业化水平不高,在中药种植、流通、生产等方面,企业规模不大,聚集效应不强,在中医药产业链延伸、中医药健康服务项目载体建设、中医药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仍需要下功夫。
实施资源供给侧改革,建设中医药“新高地”
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只有集聚优质高端中医药资源,才能全面提升中医药综合服务能力。
为弥补短板,青岛正在实施优质高端中医药资源供给侧改革,引进优质高校、优秀人才和优选项目,发起中医药“新高地”建设攻势,不断提升中医药为民服务能力。
青岛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共建青岛中医药科学院,目前该科学院下设的中医研究院已挂牌成立,占地210亩的研究生院正加紧建设。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共建的青岛技术合作中心、与山东中医药大学共建的附属青岛医院,均已签订合作协议。推动上海医药北方总部落地,实现知名药企总部落户我市“零”的突破。作为全省十大区域中医诊疗中心之一,落户我市的肺病诊疗中心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当中,将扩增为4个病区120张床位。
广阔的海洋蕴含着无数瑰宝,海洋中药是其中重要资源之一。“青岛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是吸引山东中医药大学在这里落子科学院的重要原因之一。”山东中医药大学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付先军说,科学院将努力打造特色优势突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海洋中医药研发基地和中医医疗服务基地。“向海问药”已列入科学院的近期、远期规划,科学院已与中科院海洋所等驻青海洋院所建立合作,同时还成立了海洋中药研究中心。目前,国内首款治疗痛风的功能饮料已进入临床阶段,该产品的大部分成分便来自海洋中药。
“花乡药谷”这个浪漫的名字已成为即墨区灵山街道的代名词。推动乡村振兴,灵山街道“转换赛道”,赋能花卉中药产业发展,推动花卉中药的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先后招引了修正药业、瑞利国际生物医药等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并依托花卉中医药产业,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乡村旅游,构建起花卉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良好生态。
这些都是青岛全力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生动写照。目前,青岛正在建立中医药产业项目库,已有56个项目纳入全市医养健康产业专班重点推进。利用中医药产业链长、融合性强的特点,实施“中医药+”战略。立足海洋产业优势,推进“中医药+海洋”,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管华诗院士团队联合青啤集团研发出国内首款海洋中药健康饮品;推进“中医药+养老”,引进青岛国金中医养老院等大型康养建设项目4个,总投资32.4亿元;加快推进“中医药+农业”“中医药+旅游”“中医药+国际化”“中医药+扶贫”等产业,着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实现脱贫攻坚取得新成效。
中医药培根固本,唱好“本土腔”和“国际范儿”
网底牢,龙头才能强。培根固本,青岛正在补齐基层中医药服务的短板。
不久前,市卫生健康委推出“中医药特色服务电子地图”。该电子地图汇聚了我市中医药特色突出的172家医疗机构,市民登录电子地图,可实现快捷搜索、精准查找,并一键导航。除地址、电话、路线等基本信息外,详细介绍中还提供各医疗机构中医医疗质量信誉等级、中医药重点学科、专病专技特色门诊、中医药孕育调养指导门诊、中药院内制剂等特色服务信息。
加强基层中医药工作龙头建设,青岛2家区级中医医院晋升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即墨区、西海岸新区打造省级中医紧密型医共体典型,探索构建中医特色的分级诊疗模式,基层中医药医教研协同能力大幅提升。加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青岛建成155个国医馆、61个精品国医馆、100个中医特色村卫生室。青岛还实施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流程再造,在全国率先建立优化中医药适宜技术“O2O”免费网络培训推广平台,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脱产集中培训模式,有效解决了工学矛盾。
人才是第一资源,我市正在探讨中医药人才单设比例的人才分类评审推荐办法。在青岛,中医药的“国际范儿”越来越足,青岛确定继续在第二届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设立中医药体验区,充分展示中医药的独特魅力;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动在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国际客厅”内设立中医药板块,做好传统医学双向交流、中医药展示体验等工作。发挥青岛市国家“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和“国际学生中医药文化体验基地”的作用,促进外籍学员来青开展中医药文化交流学习。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青岛中医药发展的高光时刻即将到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