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8月18日讯(记者 张晓楠)崇高的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前进的道路需要先进示范。在“连钢创新团队”诞生地——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连钢创新团队”展馆矗立其中,成为码头上的地标性建筑。
走进方正威严的“连钢创新团队”展馆,影壁墙上,“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十二个大字镶嵌其中,主题赫然醒目。步入展区,仿佛就展开了时间的画卷。一路走来,就像在时空长廊里穿梭。一幅幅照片、一幕幕场景、一个个瞬间向人们讲述山东港口人才辈出的“红色现象”、山东港口人才辈出的“红色基因”和山东港口的“金色未来”。展馆彰显了在党建引领下,山东港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阔步迈向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不懈追求,也体现了山东港口百年砥砺奋进的光荣历程。
一张照片就是一个故事。上世纪90年代,自动化码头还被西方公司垄断,中国虽然是港口大国,但在这个领域却是一片空白,甚至全亚洲都是零。1993年,荷兰鹿特丹港建成全球首个ECT(Europe Combined Terminals)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由于效率较低、建设周期长、建设费用高,在业内被称为“贵族码头”。
“自动化码头不是西方人的专属,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不仅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在2013年10月,要建自动化码头的时候,张连钢就是带着这样的决心,开始了探索。立项之初,项目组成员连自动化码头是什么样都没见过。张连钢带领大家先后奔赴荷兰、英国、德国、西班牙等国外自动化码头考察“取经”,考察时,都只能远远地看一眼,几番走马观花式的考察下来,国外同行却对核心技术“三缄其口”,并未取得“真经”。“国外开出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他们要求软件和硬件要捆绑销售,不仅售价很高,最重要的是技术不开放。”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讲解员黄绪熙说。
不将关键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就会处处受制于人,这更加激起了团队成员的民族志气,他们要靠自己的双手、靠自己的力量,建设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于是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在这片荒沙滩中开始了艰难的建设。
“拼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经过3000多次技术研讨会、十几稿设计、40多个进出闸口方案……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5、6泊位,随着汽笛鸣响,生产控制中心一声令下,桥吊、AGV、轨道吊快速运转,没有安全员、指挥手的身影穿梭和对讲机呼叫,数千个集装箱或装或卸,行云流水,快速精准——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诞生了。
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一期的成功,对于“连钢创新团队”来说,只是个开始。打破世界纪录,全面超越人工码头才是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单机效率的剑锋所指。如今,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成为世界各大集装箱船公司争相靠泊“打卡”的胜地,成为集装箱国际航线保班、纠班的首选,成为“中国速度”“中国效率”在世界港航界的代名词。
近年来,张连钢等新一代山东港口青岛港人敢为人先,瞄准持续领先目标,完成了多项全球首创技术,连续9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荣获全国“时代楷模”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传递出从许振超到张连钢等一代代青岛港人矢志报国、勇于创新的家国情怀,体现了山东港口职工勇挑重担、敢于争先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