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之名,致敬工匠
——写在首个“青岛工匠日”到来之际
今天是第一个“青岛工匠日”。
1952年7月26日,新中国第一台解放型蒸汽机车徐徐驶出青岛四方机厂南大门。这台后来被命名为“八一号”蒸汽机车的成功试制,真正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蒸汽机车的历史,揭开了中国机车工业史上崭新的一页。
这台机车,是四方机厂老工人们自力更生,克服设计、技术、材料等被国外垄断诸多难题造出的。为了试制出这台蒸汽机车,他们多次召开“诸葛亮会”,夜以继日投身技术攻关,自主生产出大小零部件万余个。他们的付出,是对“工匠精神”的最美诠释。这是“青岛制造”的无上荣耀,也是“青岛工人”的无上荣耀。
71年后,青岛以市人大常委会决定的形式,将这一天设立为“青岛工匠日”,以一城之名,向工匠致敬。工业铸根基,工匠传精艺,对青岛制造、“工匠之城”而言,这将是一个被浓墨重彩书写的全新起点。
匠心传承
匠心聚,百业兴。
青岛是实体经济大市、制造业名城,制造业一直是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兴市之源。制造业名城的深厚底蕴,是各条战线上能工巧匠们的精耕细作垒砌出来的。
青岛啤酒,一代代匠人用匠心书写了120年坚守实业的光荣与梦想,风华正茂。在海尔,张瑞敏等人曾抡锤砸毁了76台有质量问题的冰箱,这一锤,砸出了“青岛制造”对产品质量的孜孜渴求,也砸开了中国制造的新时代。澳柯玛的医用冷柜用世界级的技术打造了世界级的产品,在非洲多个国家造福了当地居民。
细数这些“青岛品牌”的建设发展史,一批批“劳模工匠”用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奋斗书写了城市品牌的荣耀。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研磨工宁允展在0.05毫米的空间里追求完美,细琢高铁“脚踝”;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总技师管延安用一把扳手,拧过60万颗螺丝零失误,拧出了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滴水不漏”的奇迹;“最美职工”管益辉凭借潜心钻研一举打破进口依赖,为中国高铁装上国产“膝盖”。
还有“金牌工人”许振超,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速度”的郭锐,高铁“工人教授”周勇,桥吊上的“大工匠”郭磊……据不完全统计,青岛拥有“大国工匠”3人,获高技能人才最高政府奖项——“中华技能大奖”的6人。除此之外,青岛还拥有“全国技术能手”138人、“齐鲁大工匠”5人、“齐鲁工匠”25人、省级技能领军人才237人。
时代潮流奔涌向前,这些“能工巧匠”坚守产业报国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今年,青岛决定用城市之名礼敬工匠,就是要在全社会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用至高无上的荣誉感完善工匠政策,提升工匠地位,落实工匠待遇,为广大技能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舞台,推动更多工匠竞相涌现。
近年来,青岛相继出台《关于实施“青岛工匠”建设工程的意见》《关于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工匠之城的意见》等40多项政策措施,从顶层设计角度为工匠赋能,“岛城工匠”培育计划被列入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上升为全市战略。
青岛对工人阶级“主力军”有着无上的尊崇。机场、火车站、长途站等开设劳模VIP通道,协同区市开通就医绿色通道;全国首创劳模工匠服务区块链系统,实现全市劳模工匠信息线上管理,妥善解决劳模待遇落实、身份认证等历史遗留问题1200余件次……让劳模工匠在生活细节中感受到尊重和关爱。
升级8个工人文化宫,打造劳模工匠展示馆、工人运动纪念馆、工人剧场等公共场所,组织创作工人运动文史纪录片、工匠文化作品,推动工匠文化与时代新思想、职工新需求、社会新期待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引领广大工匠人才听党话、跟党走。
让工匠有荣誉感、成就感,让崇尚工匠精神成为一种新时尚,这是青岛这座品牌城市的不懈追求。
由“工”向“匠”
“工匠”,是职工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是产业工人中的佼佼者,他们是支撑青岛制造、青岛智造的重要力量,是青岛品牌经济熠熠生辉的活力之源。
但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在智能家电、轨道交通、汽车、机械等领域,还有众多优秀的产业工人,他们用“真心”铸“匠心”,为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产业工人的力量。
“青岛工匠日”也是200余万产业工人的节日。正是因为肯定他们的付出,才决定用一次全市的隆重庆祝为他们扎根一线、默默奉献点赞;也正是因为肯定他们的付出,才用5年的时间大力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建机制、搭平台、出政策,用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庞大产业工人队伍来回馈“工匠之城”,让更多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推动更多的产业工人有机会实现由“工”向“匠”的跃升。
从顶层设计角度,青岛还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以党建统领改革全程,组织17个相关部门建立六项机制,保证每一项具体改革措施及时落地落实,深入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除此之外,又密集出台了40余条措施释放政策红利,为产业工人的成长提供保障。
为让更多人才尽快脱颖而出,青岛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开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目前已有595家企业申报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累计评价5.3万人次,获证约3.2万人次。
以西海岸新区为例,除按照青岛市规定在规模以上企业全面推开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外,还对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的企业给予职工培训财政补贴,大大提升了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推进“产改”工作的积极性。“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员工能在自己的企业考试、拿证,既帮助员工获得了国家与企业的双重技能认可,也是一件让企业和员工实现双赢的大好事。”青岛琅琊台集团副总裁、工会主席逄锦虎说。
海信集团建立了涵盖58个职业技能岗位工种、6个技能等级的一线产业工人培养体系和技能等级晋升机制,通过企业自主考核培育各种技能资质人才7869人次。青啤集团建立了培训、练兵、竞赛、晋级、奖励“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批高技能人才逐步成长起来。非公企业青特集团将党组织建在车间班组,搭建员工薪酬增长阶梯……
关注产业工人学历提升素养,为人才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我拿到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历证书后,工会就把我的学费全额报销了。”山东港口青岛港职工陶金磊完成专升本教育后,6640元学费立即打到他的个人账户里。
近年来,青岛市总工会大力推进“求学圆梦”行动,为一线职工提升学历买单,已累计投入资金2815万余元,补助近万名一线职工在职读大学。
今年5月11日,青岛工匠学院联盟成立。成立仪式上,青岛市技师学院、青岛开放大学等4所高校和海尔集团等5家企业负责人参加。未来,这一工会、院校和企业三方共同开展职工技术培训和工匠人才培养的崭新模式,将通过“工匠+”专业导师团队,实施“职前成长增值”“岗位技能提升”等职工职业生涯全过程赋能计划,为产业工人加快成长不断赋能。
匠城匠造
让更多的产业工人主动参与创新创效,形成全员创新体系,这是青岛打造“工匠之城”,顶格推动产业工人队伍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青岛海丽雅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徐连龙的职业生涯与“创新创效”紧密相连。入行15年来,他用干劲、闯劲、钻劲在平凡岗位上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在一次次创新攻关中实现人生价值。他参与研发的特种绳缆,先后应用于“天问一号”“蛟龙号”等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他把创新的理念深植在以他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成员心中,目前已带出了6名徒弟,基本可以独当一面,成长为行业里的领军人才。
据了解,青岛目前已建立起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243个,培育全员创新企业52家,全员创新企业、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创新能手、创新成果为一体的职工创新体系为优化产业生态、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
班组是制造企业的基础单元,班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的基础。一代代工匠、大工匠,优秀的产业工人也是脱胎于万万千千的普通工人、平民大众,成长于一个个企业的班组中。他们从最基础的操作学起,从最基层的生产制造一线干起,在实践中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掌握了高超的生产技能。
青岛着眼于此,以班组建设为抓手,不断强化创新型班组建设,建功企业技术创新。
青岛地铁集团从深化班组建设着手,探寻“全员创新”新格局,形成班组小立法、薪酬二次分配等激励模式,充分激发职工创新内生动力,涌现职工“五小”创新成果569项,产生经济效益数千万元,初步显现了实施班组建设工程与建设世界一流地铁“双轮驱动”管理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在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建立起名师带徒、新员工入职带徒、问题导向带徒等全方位“师带徒”体系,公司近900名核心技能人才,年均带徒1200余名。
海尔集团实施创客创新激励机制,创客改善成果1.5万余个,员工创新成果改善价值累计4.5亿元。
以赛促练,竞技赋能,发起于生产一线的劳动竞赛一直被誉为产业工人技能提升的有效平台,是激发产业工人创新创效活力的有效载体。缘于此,青岛更是不断拓展劳动和技能竞赛的领域,扩大竞赛覆盖面,为产业工人提升素质、发挥作用搭建平台、提供舞台。
“大国工匠”郭凯在成长中感受到了技能竞赛的强劲活力,也激发起自身涌动的创新创造热情。
他是山东港口青岛港的特级技师,曾连续6年蝉联公司技术比武装载机项目冠军,在全省的多项赛事中夺魁,并先后22次打破铁矿石卸船效率世界纪录。他说,技能比赛上的奋力一搏需要赛前几千几万次的打磨,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需要创新、需要用巧劲化解。
不只是郭凯,全市已经举办了16届车工、钳工等不同工种职业技能大赛,带动了近300万人参与岗位练兵,把创新的种子埋在了产业工人的心中。今年,围绕“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等“六个城市”打造,全市又组织了创新创优劳动竞赛1287场,发动职工75万人,激发起强劲的创新活力。
增强产业工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激发来自一线的创新创造潜能,放在当下的维度来审视,青岛已取得了一些成绩。目前,全市已有166.22万名技能人才,58.15万名高技能人才,19个国家级技能人才工作平台,年均涌现应用型职工创新成果5000余项,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逾30亿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位位产业工人的成长,是一支支产业工人队伍的壮大。让这支队伍守匠心、钻匠艺,择一事、终一生,则是“工匠之城”的追求。因为他们,始终是青岛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青岛产业振兴、城市发展紧紧依靠的力量。
首个“青岛工匠日”,是青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新起点,更是青岛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建设的新起点。在这片创新创造热土上的广大劳动者将传承“工匠基因”,团结奋斗、孜孜不倦,建功“工匠之城”,助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岛篇章。(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刘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