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青岛多个领域在山东的优势地位正进一步彰显、扩大。
3月1日,山东省统计局发布《2021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简称《公报》),全方位展示了过去一年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全面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起步之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公报》指出,山东省经济稳中向好、进中提质,高质量发展步伐坚实有力,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公报》多次提到青岛: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落户青岛;青岛港董家口港区液体化工码头等6个泊位竣工验收;举办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等活动;济南、青岛合计实现生产总值25568.7亿元,增长7.8%,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8%,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9.5%;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达到2016家……
经过简单计算比较发现,青岛一系列关键数据指标在全省领先优势显著——
GDP占全省的比重上升至17.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比重达17.72%;进出口占全省的29%;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省的27.5%;使用外资占全省的29%;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省的35%,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省的6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占全省的19%;贷款余额占全省的22%;上市公司数量占全省的19%……
山东强,作为龙头的青岛必须强;山东要走在前,青岛必须率先走在前。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青岛聚焦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攻坚之年。当前,青岛树立勇争一流、走在前列的鲜明导向,全面开展“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转作风、强能力、抓落实、促发展,努力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
01
首位度提升,辐射带动力还需增强
《公报》显示,初步核算,2021年,山东省实现生产总值83095.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3%,增量高达9967亿元,经济强省地位进一步巩固。
青岛GDP为14136.46亿元,一年间,净增1735.9亿元,增量创新高;占全国的比重由2020年的1.22%提高到1.24%,提高了0.02个百分点,全国第13位、北方第三城的地位进一步稳固。在全省的首位度由2020年的16.96%,提高到2021年的17.01%。
进一步拉长时间轴可以发现,近十年间,青岛在全省的首位度划出V型曲线:“十二五”期间一路小幅下降,从2011年的16.00%,下降到2015年的15.66%;“十三五”期间,进入上升通道,从2016年的15.80%,一路上升至2020年的16.96%,到2021年进一步上升至17.01%,六年间提高了1.35个百分点,幅度明显。
在青岛的引领下,胶东经济圈一体化稳步推进,2021年实现生产总值35534.7亿元,比上年增长8.3%,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2%,比上年(41.2%)提高了2个百分点。
一省的实力与影响力,往往集中表现在少数“拔尖”城市身上。比如,一提起广东,往往想到广州、深圳;一提起江苏,就会想到苏州、南京;浙江的“代言城市”则是杭州、宁波。
就目前而言,青岛在山东的首位度虽然实现了明显的提升,但还不够高,城市能级和在全省的辐射力、带动力还有待提升。
今年1月出台的《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提升青岛发展能级,增强青岛引领力,以青岛为龙头共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先行区,构建以青岛港为龙头的港航体系。
王华/摄
2月出台的《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提升青岛中心城市能级,支持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充分发挥青岛黄河流域重要开放门户、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对外开放桥头堡、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等综合功能。
这赋予了青岛新的任务、新的机遇。应当抓紧做好规划的承接、转化、落地工作,全方位拉高标杆,示范带头,扛起任务,勇当龙头。
02
“第一动力”发力,长板还需做长
创新是第一动力。青岛要勇当龙头,首先要在创新上当龙头,当引领。
透过《公报》可以清晰地看到,青岛科技创新在全省的重要地位——
青岛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5500家,占全省的超过四分之一,达到27.5%;新增陆海统筹、智能芯片、智慧港口、特种食品、数链融合等5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总数达21家,占全省1/4;高端人才实现突破,新增2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当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院士数量增至66人;83个项目入围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占全省1/5;40家企业入选首批省科技领军企业,居全省首位。
宋新华/摄
《公报》专门提到,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落户青岛。
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历来是青岛的优势,2021年,青岛科技创新力实现新的跃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创新指数2021》榜单,青岛前进16位,升至全球第53、全国第10,连续两年成为全国进步最快城市;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城市竞争力第19次报告》,青岛位列中国科技创新竞争力城市第10、较上年前进5位;青岛还作为全国仅有3个创新型城市代表参展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
过去的一年,青岛经济能够实现“稳中加固、稳中向好”,科技创新无疑是动力澎湃的第一动力。
宋新华/摄
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明确提出了“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列”的系统方案,全面部署“十大创新”,向全省发出了创新引领走在前、聚力实现新突破的动员令。这也为青岛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路径。
当前,各方面制约因素仍将持续,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多,青岛自身还面临着不少发展中的问题亟待破解。创新,是有效破解发展中问题的利剑,也是提升青岛龙头地位的法宝。要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为主线,实施全方面、深层次创新,围绕“十大创新”加码,发力,用创新发展引领青岛未来。
03
高能级战略平台加持,对外开放高地“拉高”
作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青岛的龙头地位首先表现在对外开放上。山东肩负着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的使命,青岛的使命就是要打造“高地中的高地”。
这一点,在山东近期出台的相关规划文件中体现得很充分:支持青岛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国际航运中心、提升青岛机场国际枢纽功能、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等等,都有着同一个指向,那就是进一步发挥青岛的对外开放优势,增强对全省对外开放的辐射力、引领力。
2021年,青岛外向型经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先来看外贸。2021年,青岛市外贸进出口总值8498.4亿元,比2020年增长32.4%,占山东省进出口总值的29%。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列深圳、宁波、广州和厦门之后,位居第5位。
近日,商务部网站对2021年推动外贸稳定和创新发展成效明显予以激励支持的拟推荐名单进行公示,浦东新区、苏州、宁波、厦门、青岛、郑州、武汉、深圳、成都、西安等十地上榜。上榜的城市个个都是开放前沿、外贸重镇,青岛能够入列足见实力。
同时,青岛还是外商青睐的投资热土。2021年,青岛实际使用外资61.7亿美元,占全省比重29%,规模稳居全国前列。新引进世界500强投资项目28个,山东省认定的2021年度5个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青岛占到了4个。
因海而生、因贸而兴,对外开放,一直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所在。近些年,又叠加了一系列国家开放战略,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上合示范区等高能级对外开放新平台加快建设,青岛对外开放迎来全新机遇,自当扛起新的、更重的担子,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04
金融活水蓄积,“浇灌”产业未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
作为工商业之城、外贸重镇,青岛的血脉里流淌着金融的基因,蓄积着金融生长的势能。
国家开放战略加持,产业生长所需,外贸强力拉动……青岛金融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公报》提到的几个关键指标,青岛在全省都有着很重的分量:
存款余额,青岛为22374.87亿元,占全省(130482.1亿元)的比重为17%;
贷款余额,青岛为24089.09亿元,占全省(111035.4亿元)的比重为21.7%;
上市公司,青岛为72家,占全省(371家)的比重为19.4%。
在青岛市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有力拉动下,青岛金融改革步入国家战略布局。紧抓这一难得机遇,青岛激活沉寂已久的金融基因,不断释放潜力和活力,以财富管理为特色,重塑城市金融业发展新动能。
截至目前,青岛外资金融机构36家(含17家外资银行、18家外资保险公司及1家外资基金销售公司),青岛外资银行数量位居全国第六位。
2021年9月,第30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在韩国釜山发布。在纳入榜单的全球116个金融中心综合排名中,青岛位居第38位,第十次进入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前五十。
青岛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实现良好发展,金融扮演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一组组数据表明,青岛在不少领域有着明显的特色和优势,这是成就今天青岛的关键所在,也是面向未来的底气所在。
但同时也要看到,青岛在一些领域,优势还不明显,个别领域还存在短板弱项,需要发力补齐。
提高站位,拉高标杆,锻长板,补短板,青岛正努力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展现更大作为。
(作者 观象君)